世界级水利工程祖先,看一代建筑大师李冰父

在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灌县附近的岷江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这就是公元前年时,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领导当地人民群众修建的都江堰。二千二百多年前,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由于经常闹旱涝灾害,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励精图治的秦昭襄王在吞灭了蜀国(今四川省西部)后,便决定派精通水利工程的李冰到成都去担任蜀郡郡守。

李冰到了成都后,亲眼目睹人民群众备受水旱灾害的折磨,深感不安,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为此,他和他的儿子李二郎沿着岷江到上游去调查考察造成灾害的原因。经过仔细的路勘,他们了解到,灌县、成都一带,正处于岷江从西北多山地区流经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长江的渠道上。发源于蒙山的氓江,上游坡度很大,水流很急,一到灌县,进入了平原,地势骤然平坦,流速顿减,从上游冲带下来的泥沙石块在河床里沉积下来,把河道淤塞了。因而,每年一到夏季岷山上的积雪融化,岷江水势骤,河道很浅,于是便泛滥开来,造成水灾水退之后,又常有局部地区遭受早灾。另外,在灌县坡外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氓江的去路,使氓江以东的一大片土地得不到水灌溉,造成平早灾害。

在找出了岷江泛溢的原因的基础上,李冰父予认真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经验,广泛听取了当地人民罪众的意见,制定出了周密的治理方案,决定在灌县西南城外,修建一个由“宝瓶口”、“鱼嘴”、“飞沙”三项主要工程和“内金刚堤”、“外金刚堤”、“百丈堤”、“人字堤”、“离堆”等许多辅助工程组成的综合性的防洪灌溉系统和水利枢纽。

他们首先领导大家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口子,称为“宝瓶口”,让岷江分出一条向东流的支流“内江”。这样,既减少了江的水量,又可使岷江以东的土地得到灌溉。为了把岷江水引入内江,他们在“宝瓶口”上游的一个江心沙滩的东西两边,筑了内金刚提和外金刚堤,将这个江心沙滩修建成了二个形状象鱼头,称为“分水鱼嘴”(也称为“都江鱼嘴”)的分水堰,把岷江一分为二:西边的外江,是県江的正流,主要用来排洪,东江的内江是江的别流,经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和四川平原,主要用来灌溉。每当春季岷江水较少时,他们就让上游来的水六成流入内江,以供内江下游田地灌溉之用;每到夏季水量增大,他们又让上游来的水四成流入内江,六成流入外江泄洪。为了调节进入内、外江的水量,他们在分水鱼嘴内金刚堤的南头,修建了一个起泄洪作用的较矮的滚水坝一一“飞沙堰”。如果内江的水量超过需要,就会漫过“飞沙堰”,自动流到外江去,以保证内江灌区的安全同时,“飞沙堰”还具有运用回旋流的原理来排除沙石的作用,水大的时候,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李冰父子通过对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的联合运用,有效地达到了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来合理分配洪,枯水流量的目的。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父予在内江进水口的ー侧,雕凿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在上面刻上了控制水量的有关规定:水少的时侯,不能使石人的脚露出来;水多的时候,不能让水浸过石人的肩膀。这三个石人,实际上就是原始的水尺,他们所规定的“水解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两个水的高程,是对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为了约東河道水流的方向和保护河岸,李冰父子在河道的中央和两旁及其各条支流的旁边,都修筑了堤防,以防止江水漫溢和河岸被江水冲塌。这些工程浩大的堤防,李冰父子全部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河滩上取之不尽的鹅卵石和灌县一带到处都有的竹子修筑成的。他们带领群众用竹篾编成很大的竹笼,把鹅卵石装填在竹笼里再筑成堤防。由于竹篾浸泡在水里不易腐烂,鹅卵石装在竹笼里也不会被江水冲走,从而保证了堤防的牢固。

为了保证河道畅通,使河床能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流量,李冰父子还制定和实行了一整套淘滩修堰的制度和办法。他们从过去一些人治水只注意加高堤防,不注意挖深河床,造成上游水位越来越高,下游水灾越来越大的弊端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洛理指导原则。每年秋天岷江进入枯水期,他们从霜降起,就在“分水鱼嘴”的地方堵住通往外江的口子,让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外江的河床,培修外江两岸堤防;在立春前后,他们又打开外江的口子,堵住内江的口子,让水全部流入外江,然后淘内江的河床,培修内江两岸的堤防。到清明节后,降水量渐渐增大,内江下游的田地也需要灌溉了,而这时内江的淘滩修堰工程已全部完成,于是,他们就打开内江的口子让水流入内江,流到下游去浇灌农田。由此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出现到人们眼中,沿河百姓过上了美好生活,也给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李冰父子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和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