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技术你知道吗
《史记·河渠书》“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騑,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就有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工程及其对百姓的影响。
修建背景
战国末年,为统一华夏,秦惠文王召集诸将领辩论一统天下之事,此时司马错提出“得蜀则的楚,楚亡则天下定”的军事主张,被秦惠文王采纳。公元年,张仪,司马错等人出消灭了蜀国。秦灭蜀后30年司马错在蜀国的首都成都齐集十万人马,一万膄战船沿岷江上游顺水进入长江下东攻楚,夺得楚国境内的商於后,由于消耗资源巨大,粮草人马补给不及时,这次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公元前年被秦昭王任李冰为蜀郡,让蜀地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的重担便落在李冰肩上的。
沿长江而下李冰上任后便开始勘察水情,山脉的基本情况,思考如何能将岷江之水引入腹地?怎样才能稳定水稳定航道?洪水季节怎样排水?等等问题。
李冰决定在岷江的咽喉处将岷江一分为二。于是征夫数万开始修建分水提,他们用竹子编制成竹笼,里面放入石头再乘船放到分水提,历经四年才得以完成。如图所示。分水提有分水和排沙两大作用,鱼嘴虽将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分水提建在河流弯道处,利用弯道动力学的原理可以自动调节水量,平水期内江为6成,洪水期内江为4成。
那么怎么排沙呢?由于内江河床地形为凹地外江为凸地,根据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地,底层水流向凸地。质量大的泥沙在水底,上面的只是细小的泥沙,这样便过滤了大量泥沙。在分水提的尾部叫做飞沙堰,可以再将河沙过滤一次。由于河道弯曲,水流冲击崖壁形成旋流使细沙再次从飞沙堰排出,水流越大排沙率也就越大。由于飞沙堰相比分水提地势稍低,多余的洪水超过宝瓶口上限时便会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图二但是水来到湔山前戛然而止,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那是还没有发明火药,只能靠人工一戳一戳的凿预计要花费30年时间,秦统一大业不允许时间那么长。最后李冰想出利用冷胀热缩的原理提高开凿的效率,先用火将石头烧成红色后迅速用冰冷的江水灌之,再使用开凿工具。如此一来果真把30年的工作时间缩短到了8年,后称为宝瓶口。岷江之水顺利进入蜀地,保证了大约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到唐朝时期成都人口达到92万人,位居全国之首。由此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图三都江堰历经多年依旧照福着她的子子孙孙,她难道经历多年的历史变迁身上没有时间留下的印记吗?当然有,为了让这水利工程千秋万世的延续下去,李冰制定每年清理河道的制度,政府组织民工每年枯水季节进行清理河床,清理时要有足够的的深度。深度标准是多少呢?不急,他在和床底埋下了石马,每次清理到能见到石马就可以了。到了明代石马改为了更为坚固的卧铁。与此同时,飞沙堰的高度也要调整以确保防洪泄沙的功能运作。“深沟滩,低作堰”为历代维护宗旨。
都江堰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成为治水的最高准则。在她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年都江堰工程被评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清明放水节是都江堰的传统节日,以纪念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
以上图片
图二来自于知乎科言君,图三来自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