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杰出水利专家李冰,其修建的都江堰,表

大约在公元前年,秦昭襄王任命杰出的水利专家李冰为蜀郡的郡守。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岷江流经蜀郡,其上游两岸都是高山深谷,而且水流湍急,每到夏季江水暴涨,使成都盆地岷江以西的地方经常泛滥成灾。同时,岷江东部由于玉垒山挡住了岷江的去路,使岷江以东大片土地得不到灌溉,经常发生早灾。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调查了岷江为害的原因。组织人民把玉垒山开了一个20m(米)宽、30m高、m长的口子,其形状好似一个瓶颈,俗称宝瓶口。把岷江分出一条支流从宝瓶口向东流去,这条支流叫内江。内江的开通,减少了岷江旧河道(外江)的水量,既可以避免岷江以西地区的水灾,又可以使岷江以东的干旱地区得到灌溉。

为了控制分配内江和外江的水量,李冰父子又利用岷江江心的沙滩筑了两条堤坝,建成了分水堰。一道堤坝叫金刚坝,把岷江一分为二,东边的支流称内江,西边的支流称外江,由于它的前部形状象鱼嘴,故称“分水鱼嘴”。另一道叫飞沙堰,长约m,这一道堤坝较低。分水堰建成后,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分配内江和外江的水量,起了防洪和灌溉的双重作用。当枯水季节时,较低的飞沙堰起拦水作用,使江水流入内江,保证灌溉用水。

当雨季江水暴涨时,江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泻入外江,防止了河水泛滥。另外,为了防止上游冲下来的沙泥淤塞河道,使河床升高,,李冰又制定了淘滩修堰制度,他把治河经验总结为“深掏滩,低作堰”六字。规定每年分期堵住外江口淘净外江河床,再堵住内江口淘净内江河床。

深淘滩,可以使河水畅通,不会淤塞河道,低作堰是叫人们不要只顾加高堤坝挡水,表面上堤坝高了好像安全了,实际上河床越来越高,如果一冲毁堤坝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后人把“深淘滩,低作堰”六字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永志纪念。都江堰修成后,成都盆地有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都江堰从战国时期修成到现在已有多年了。

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李冰父子不但考虑到防洪、灌溉等多种用途,而且考虑到工程的未来,留下了淘滩修堰的传统,保证了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长久有效性。有许多水利工程比都江堰晚得多,但是早就不能使用了。像都江堰这样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多年仍旧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都江堰的修建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水利工程上高超的技术,表现了我国人民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