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底是何种原理看完叹服古

巴蜀一带多丘陵,衔接云贵高原,原本是一个地理位置及极度恶劣的地方,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在古代社会还被称作为蛮夷之地。

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将巴蜀的地理位置呈现在后世人的眼帘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在这个极度闭塞的巴蜀之地却衍生出了天府之国,使成都成为百姓安居乐业之地。

四川地处盆地地区,唯成都平原得天独厚,然而在千百年前成都平原因地势低洼常年饱受水患之灾,直到一个叫李冰的人出现,将都江堰的水道改流,从原始的“堵”转换为“疏”,保住了成都平原千百年的富庶。

川西高原雪山融化,顺着岷江支流汇入岷江上游,在此地遭遇重山阻隔,形成水患。古代人将洪水视为猛兽,洪水过地寸草不生。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却离不开水源,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以及各大城市的汇聚位置走向,大多数都是逐水而生。

很多人对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原理并不了解,教科书上三言两语的解释,李冰父子通过引流的方式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但李冰父子的智慧远远不止于次。

他利用地形水势,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为主要基点,从鱼嘴开始分化又川西高原融化下来的雪水,将这股水流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进入成都平原,补给城市的生活用水,外江绕过城市,顺水流走。

此时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大量的洪水激流在低洼部分容易造成泥沙堆积,常年日积累导致河床升高,水患肆虐。

聪明的治水专家以宝瓶口为转折点,在此处建立起一个人工打捞河沙处,当外江的河水流过此处,经过宝瓶口的人造缺口时会形成一个漩涡,泥沙由此被卷到周围的堤岸上,再每年安排专人打捞泥沙,防止泥沙堆积。

第二工序就是飞沙堰,飞沙堰是连接外江和内江水的重要工程,内江的水进入成都平原,外江的水流向河流。在修筑工程时,李冰父子将内江的河床低于外交的河床,这就保证了在枯水节的时候,外江有6成的水能够通过飞沙堰进入内江,补给成都平原的用。

而在飞沙堰还有一个人工的阀口,进入内江的水虽然所携带的泥沙较少,但常年以往依旧会成为祸患,在经过飞沙堰时根据动力学和水流的趋势,河沙随水进入飞沙堰,随后被旁边狭窄的宝瓶口所制约,重复第二道工序,这样一道集泄洪、排沙的工程就此完毕。

这种结合物理学知识和高超的理论推算,即使是放在现代,也很少有有敢去实现,在宝瓶口、飞沙堰、鱼嘴的三道工序中,少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造成成都平原的用水枯竭或者水患过度,不得不赞叹于古人的智慧!

参看资料:《都江堰水利工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