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在这座城市,了解一下

都江堰是古代蜀国先民聚居地之一,由于李冰在此创建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为世人所知晓。境内古迹众多,寺院、园林及各文物保护点密集地分布在城内外,形成山、水、城、林、古堰交融的鲜明特色,既是历史悠久文化古城,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都江堰市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

都江堰市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盆地通往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及青海、甘肃的交通要塞、商贸咽喉和军事要地。历代均在城西设关,部署军事设施。历史上素有“川西锁钥”之称。早在殷商时期,居住在这里的蜀国先民,参与了讨伐纣王的战争。秦并蜀后,大力经营蜀地,秦昭王三十年(前年)遣李冰入主蜀郡,李冰率西蜀各族人民凿离堆、除水害,创建都江堰。东汉时,张道陵在青城山“结茅传道”,使青城山成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北宋淳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其攻克成都并建立了“大蜀”政权。

都江堰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以后,人口增加,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更加繁荣,和临近州县相比独具大埠风貌,享有“小成都”之美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番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太守期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在公元前年前后建成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科学地建成了分流、防洪、排沙、航运、引水灌溉等多功能水利设施。它的创建,使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为秦灭六国的统一大业和天府之国的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年来,都江堰一直连续使用,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

四川人民敬李冰如神明,于年至年间修建了一座二王庙以纪念李冰父子。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现存建筑位于都江堰工程之侧,为清代重修。庙宇负山面水,峰峦簇拥,重重殿字从山脚逶迤而上,楼、亭、殿、祠、照壁、围墙,迂回幽深。庙内多处刻有治水“三字经“六字旨”、“八字格言”,有大量历代赞颂李冰业绩的碑刻、诗文、匾额、楹联

都江堰城西南有一个离堆,此为李冰开凿宝瓶口后形成一处孤丘。这里三亩悬崖绝壁,下临惊涛骇浪,与附近的山、水、城、堰、古迹、梁津相辉映,雄伟壮观。离堆之上,有一座伏龙观,观中纪念李冰。相传古时岷江中有孽龙为害,李冰父子决心为民除害,遂邀请二郎真君前来除害。郎带着“梅山七圣”与孽龙苦斗,终于打败孽龙,追到青城山下,将孽龙捉住,用铁练锁在离堆之下。观下深潭,传为李冰锁孽龙处。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李冰精神,年起都江堰恢复传统的放水节,经过历史沉淀的清明放水节作为中国水文化最具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民俗活动,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水文化在飞滚的浪花中将世世代代传扬下去。

都江堰内市区西南15千米处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样地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有“神仙都会”之称。东汉时,道教创使人张道陵来此山结茅传教,逐渐发展成为道教圣地。

青城山分为前后两山,方圆千米,形如城郭葱郁苍翠,四季常青,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山内有36峰、38宫、8大洞、72小洞、景。山间沟壑纵横,幽深莫测,多奇险胜境,可观云海、日出、圣灯,被称为“天下第五名山”,秦时就是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

青城山不仅风光无限,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摩崖石刻丰富,宫观建筑巍峨雄伟,亭阁廊榭古朴典雅,匾额楹联多出名家。东汉以来,青城山既是道家隐居的灵境,又是历代名人学者云集之地。唐代杜甫、岑参、贾岛,宋代陆游、范成大,明清的杨升庵、郭庄以及近代名人张大千、徐悲鸿等,都曾旅居青城山,留下了许多珍贵墨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5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