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千年蜀地智慧文明构筑最强防洪堡垒
进入汛期,四川盆地迎来多次强降雨,造成四川多地受灾。
洪峰过境,都江堰再次凭借伟大的水利工程成功“避难”,千百年来都江堰一直庇护着天府儿女,安流顺轨、治水护民。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灌县城关(今都江堰市)西1.5公里处岷江中,至今已二千二百余年,防洪、运输、灌溉,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迹”、“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永恒的工程”。
▼▼▼
公元前年前后,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使百姓免于水患之苦,实地勘探、呕心沥血、精细施工。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年),在秦国郡守李冰的组织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兴建了都江堰,希望借此彻底治理岷江水患。
都江堰的水利功能主要由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水、宝瓶口节制水量配合完成。
鱼嘴分水堤承担了分水和排沙的功能,它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将奔腾的降水一分为二,内江河床低,因此枯水季节、平水期大部分水会流入内江,用于引流灌溉,而外江则是原始河床,海拔高、幅度宽,在洪水季节能做到大流量泄洪。
另外,鱼嘴位于岷江第一弯道的末端,又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法则,使表层含沙量较少的水流入内江,底层含沙量高的水则被离心力“甩”向外江。
飞沙堰看上去更为平凡,但它可以说是保护成都平原的关键。
飞沙堰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当内江的水量过高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溢出到外江,如果洪峰过大造成飞沙堰溃堤,大量的江水则会直接回归岷江正流。
另外,由于离心力和岩石的作用,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都将从这里被推入外江,保证内江通畅。
宝瓶口是人工开凿的一道山峡,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大门,也是实现“水旱从人”的主要设施。
洪水期,内江主流直冲山峡崖壁,反冲后的水流阻碍了进水方向的水流,有效控制了宝瓶口的进流量。导致岷江洪水越大,宝瓶口的流量占比反而越小。
为了控制流量,李冰父子制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水竭不至足,水盈不没肩”,意思是说水位最低的时候在石人脚的位置,最高到达石人的肩膀,再高就漫过分水堰流入外江。又制作了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一年一度修堰时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
李冰还在都江堰末端修筑了深谋远虑的配套设施“平水槽”、“飞沙堰”等等,全面周到,巨细无遗。
遂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由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时隔余年,都江堰依然发挥着分洪、抗旱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改善了成都平原区域的农耕状况,也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战国时代,人们巧妙地利用水文和地形特点,用非常简单有效的工程手段实现了江水分流、排沙、控制灌溉水量等问题。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依然发挥着原本的水利作用。
都江堰工程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工程自建成以来已成功运行多年,该工程在农业灌溉、城镇和工业供水、生态和文物保护、防洪、旅游、发电、水产和养殖等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川西平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们纪念都江堰诞生年的时候,民族自豪感因为都江堰油然而生。我们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水利和水利事业。
水利是对自然影响最大的人类活动,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也源于社会的物质需求,水利是在广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对自然的改造,改变后的自然环境又反馈给人类社会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当今社会对防洪治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防洪工程也在与时俱进地进步着,防洪不仅事关城市的安危,更关系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三遗城市”的都江堰不仅是四川的骄傲更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蜀地先辈上下求索、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和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文化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