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产业兴农村富一座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
飞机从双流机场缓缓升空,透过舷窗,脚下是良田美地,沃野千里。
正值大好春光,青青的麦苗与金色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忙碌的农民与田间信步的游人和谐相融,城市、乡村、绿道、林盘,在“联城带乡”的成都,交织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村富的公园城市乡村图景。
“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眼前的画面,正是成都市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中,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守好“三农”基础,强化以城带乡的生动实践。
稳住粮食底盘、推进建圈强链,提升生态价值、深化改革创新……一座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路径逐渐清晰。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2%以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33个大中城市第3位。
强基保供
守好超大城市“压舱石”
阳春三月,彭州市濛阳镇4万亩高效菜粮示范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内沟渠纵横,土地平整。旋耕机、播种机来回作业,一望无际的田间,各种蔬菜青翠欲滴。“自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我们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了,耕作更加标准化,效益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彩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王有余高兴地说。
火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场面,是我市大力推进强基保供,巩固提升“米袋子”“菜篮子”供给质效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条底线任务之一,要求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坚决落实中央、省委要求,成都市出台了《“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方案》,千方百计做强基础,抓好生产,保障供应,让天府之国“稻米满仓”的盛景重现。
近年来,成都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按照“只增不减”的目标抓好粮食生产,创新实施2.5万亩低效苗木恢复水稻种植试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区市县财政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总投入不低于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04万亩,其中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万亩、产量.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3万亩、2.7万吨,超额完成粮食扩面增产目标任务,连续两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增”。
超大城市的农业农村,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建圈强链、提质增效”的原则,成都着力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集成科技、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推动整个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强链补链、聚链成圈,加快构建全市农业发展核心增长极。年共培育省级培育园区9个,评定市级园区18个,认定县级园区33个,其中蒲江县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基行动中,成都市瞄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目标,加快建设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为抓手重点推动现代种业发展,举办“振兴川种·共创未来”第七届成都种业博览会,着力供给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同时,大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1.8万人,新获评省级示范社10家、国家级示范社9家,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家,托管服务面积近万亩。
创新赋能
加速推进城乡融合
马上就要启程去北京了,全国人大代表、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勋花还在加班加点——春暖花开,又是踏青旅游的旺季,村里的微盆景营地、直播带货活动都得一件件落实。“咱们村越来越有名了,今年预计游客还要多,收入还要长!”
如今的岷江村,是成都市民心中不折不扣的“网红”村,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一度陷入困境:过去村里以花木种植为支柱,由于苗木市场饱和,花木销售量价齐跌,许多农民一度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打破瓶颈,村上引导村民将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收益权作价入股,与村集体组织合资成立村集体公司,先后引进九坊宿墅、岷江书院等一批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项目,推动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成价值,满目的青枝绿叶变成了发展的“金枝玉叶”。
从困难村到网红村,岷江村的“法宝”是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具体的“金钥匙”则是城乡融合下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依托川西坝子优良的生态文化本底,我市深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3.93%,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59%。
在“大美乡村”扮靓的公园城市基底上,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喷薄而出。以乡村绿道串联特色镇街,贯通川西林盘,链接大地景观,各地纷纷构建“农业+商贸”“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康体”等多种融合新模式,有机植入乡村民宿、特色餐饮、运动休闲、健康养老、会展演出等新经济新业态,营造乡村宜居宜游、宜娱宜宿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推动形成“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融合的农商文旅体产业链。
“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对成都的期望。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入改革,创新赋能,既是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路径。聚焦试验区五大改革任务和十大重点工程,成都正在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利用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涉农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建设“农贷通”平台;深化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构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泳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宋和霄供图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