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上看增收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农民收入同
稻浪翻腾,果实累累。金秋时节,成都乡村大地上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千家万户的农民盘算着今年收成,憧憬着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一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13.2%。通过改革赋能、多元融合,成都市正在千方百计提升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四项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改革赋权
农民变股东
又领分红又挣工资
“1号院火锅收益2万元;2号院水吧收益元……”走进新繁镇汪家村拾里庭院游客接待中心,一块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当日的收益。村民郑庆秀在心里飞快地算着账:与经营商家的提成比例是8%,火锅收益2万元则可产生元共有收益。按照20%留作发展基金、80%分红的比例,村集体具有20%总盘分红权,可获收益元,按照入股折算的份额,村民可获总收益.96元,郑庆秀家可分得.93元,“看这个趋势,今年肯定比去年赚得多!”
郑庆秀的期待来源于村上全新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农业农村改革,汪家村尝试以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等入股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由村资产管理公司签约社会资本对农民的老旧院落修复利用,将闲置房屋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发展田园火锅、共享书吧、私房菜品等“住商分离+商住一体”的“拾里庭院”新业态,村民们就此过上了一边当“股东”领分红,一边在自家林盘里挣工资的幸福生活。郑庆秀告诉记者,去年尽管受了疫情影响,她家依然领到了“分红”元。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市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2.7%;重点围绕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开展登记赋码依法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经济+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土地入市”“集体经济+租赁入股”等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深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盘活农村闲置住房和宅基地发展旅游、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
天府新区依托村级党组织成立集体经济组织联盟公司,以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平台开展产业提质、村庄改造和土地整理,引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35个,协议投资总额近亿元,通过土地租金、房屋租金、劳务酬金持续促进村民增收;
双流区采取“区国资金融局+川航集团+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经营模式,利用飞机跑道周边万余亩土地整体打造空港花田项目,形成“赏花、品果,看飞机”网红打卡地;
简阳市试点推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完成12宗、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多元融合
田园变景观
一块地上赚几份钱
夜晚的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依然灯火璀璨。贝壳般的特色火锅观景包间沿着湖畔排开,轻柔的音乐随着温柔的夜风拂过,刚刚过去的中秋节,网红乡村消费场景“鲜道·幸福里”天天爆满。
“世间的美好幸福莫过于此!”白天在稻田里拍照、摸鱼;晚上吃着火锅,看着星星,来自重庆的王先生直呼“不枉此行”。
不仅是“鲜道·幸福里”。据成都市文广旅局统计,这个中秋,成都周边的乡村旅游成了假日热门旅游的“黑马”,田园体验、绿道骑行等旅游业态备受游客青睐,精品度假民宿预定量和价格“量价齐升”,尤其热门区域的“网红”酒店、特色民宿节节日期间更是“一房难求”。
量价齐升和一房难求的背后,是成都市大力推动以农商文旅体为核心的多元融合,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带动农民增收的直接体现。聚焦产业基础,我市大力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消费新场景,一大批乡村“网红”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吸引资本、人才、游客向农村聚集,带动民宿、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为切入点,把竹编文化融入产业、融入民居等各环节,年文创总收入超万元,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带动全村人均增收近元;
彭州市桂花镇蟠龙村将白瓷文化注入林盘聚落,已建设精品民宿6家,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万元,吸引游客3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民宿产业发展;
温江“岷江书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构建“土地释放、项目投建、运营服务”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多户、多名村民资源资产入股,引导村民实施乡村民宿、桂花工坊、特色餐饮、休闲品茗等致富项目28个,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泳图为资料图片编辑王玲校对李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