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之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王弗,一个普通得再普通的名字,却因了苏轼,因了苏轼的那首《江城子》让我们知道了她,记住了她。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可以让苏轼“不思量,自难忘”?她又是怎样的女子,可以让苏轼伤痛得十年一恸?也换来今天的我们悲与苏轼同。情定“唤鱼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闻于世,世称“三苏”。因为他们的出色文采,当时士人间曾传诵着这样一首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与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出名的,还有苏轼的个性。还在少年时期,苏轼就曾为了逃婚而躲入山中的寺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弗出现了。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四川眉州青神县乡贡进士,在他的影响与教育下,王弗知书识礼,聪敏文静。而苏轼与王弗的相识就源于王弗的父亲王方。原来,在青神县的岷江畔一一座中岩山,山中有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如果有人临池拍手,池中的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有一天,王方要为这方清池取个名字,便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青年才子为奇景题名,取了很多名字,王方都不满意,这时在山中闲走的苏轼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于是走出来说了“唤鱼池”的名字,苏轼的题名一出,马上得到了王方的赞赏,于是,苏轼在大笔一挥,在池边石壁上的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大字。就在人们为苏轼贴切而富有灵性的名字而喝彩的时候,王弗也让家中的丫环送来了自己的题名——唤鱼池。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心有灵犀,苏轼对未见面的王弗怦然心动。而苏轼的才情也让王弗的父亲对他分外的赏识。于是,王方邀请苏轼到家中小叙。少年放任的苏轼也未推辞,随着王方来到他的家中。那一次,两人聊到很晚,王方为苏轼小小年纪就能“学通经史”而赞叹。而苏轼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居然有一个如此博学的乡进贡士。于是,他就对王方说了自己想到他任教的中岩书院来读书的想法,苏轼的想法马上得到了王方的同意。原来,王方在苏轼说出“唤鱼池”之后,就有了想把女儿王弗许配给苏轼的念头,而在和苏轼聊过之后,他的想法就更加坚定了。就这样,苏轼决定第二天到中岩书院读书。那一晚,当苏轼走出王方的家中时,已是明月在空的夜色时分了。苏轼偶一瞥,隔着轻薄的纱窗,看到一个美丽的妙龄少女正对镜梳妆,淡淡月色中,少女乌黑透亮的秀发也如月华般流泻而下。苏轼呆呆地看着,直到少女转头也看到了他,才迈步匆忙前行。而那个对镜梳妆的少女,正是王弗。她已经从丫环口里知道今天有一个人叫苏轼的人先她一步想到了“唤鱼池”,她也知道父亲邀请苏轼到家中来,而她也已偷偷地看到了苏轼。而当她看到苏轼对窗发呆时,也有一种情愫已经在心中慢慢氤氲开来。
一朝结发为连理
经过“唤鱼池”题名一事,王方与苏轼相识,苏轼也由此来到了中岩书院读书。苏轼在中岩书院读书的日子里,他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与自己心有灵犀“唤鱼池”的王弗,也终于知道了王弗就是那个月夜下对镜梳妆的女子。苏轼与王弗,偶尔的相遇,王弗都是低眉敛额“和羞走”,而苏轼也只能呆呆而望,任自己的心意“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就在苏轼为情所困的时候,王方找来苏轼,对他说要把自己的女儿王弗许配给他,苏轼听了又是惊喜又是担忧。惊喜的是自己正有意于王弗;担忧的是害怕自己的父母会拒绝这门婚事,因为在这之前,他的父母曾经为他相中了一家门当户对的女子,苏轼正是为了逃避这门亲事才躲到山中寺院。
就在苏轼为这门亲事忐忑不安时,王方已经向苏家提亲,没想到,马上得到了苏轼的父亲苏洵的同意。原来,在这段时间,苏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苏轼的父亲苏洵对儿女婚事的决定。苏轼的姐姐八娘禀承父母之命,嫁给了她并不爱的表哥程之才,结果婚后备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最后惨死在月子之中。八娘原本是苏洵非常宠爱的女儿,苏洵在痛失爱女之后,痛定思痛中决定不再逼迫苏轼与他所不爱的女子成婚。
于是,那一年,苏轼十九岁,王弗十六岁,他们结发为夫妻。婚后的王弗温柔贤惠,侍亲至孝。而苏轼,成家之后,也开始着手男儿立业。让苏轼没有想到的是,王弗不仅以她的美丽给了自己浪漫的爱情、实在的婚姻,她还凭着自己的聪敏不断给他制造意外的惊喜。婚后的苏轼开始专心苦读,而每当这个时候,王弗都伴其左右,终日不去。王弗的陪伴就使苏轼的读书少了一点寒苦,多了一点红袖添香的浪漫与温情。就在苏轼为王弗的温柔体贴而感动的时候,王弗又给苏轼带来了惊喜。有一天,苏轼看书看到头昏,疲惫中就忘记了书中的词句,这时陪坐在旁边的王弗就提醒他。苏轼没想到王弗会懂诗书,于是苏轼又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王弗也都能说出个大概,这令苏东坡又惊又喜,为自己拥有一位知书识礼而又温婉贤淑的妻子而高兴万分。
在苏轼的努力下,在王弗的伴读下,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二年(年)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及第,当时年仅二十一岁。考中进士的苏轼开始出任官职,而温婉贤淑的王弗自然随行。苏轼为人性情率真,坦率豪爽,在他眼里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牵挂的。王弗深知官场的凶险与狡诈,所以她尤其担心苏轼在官场中被人利用或诬陷。为此,每逢四十外出时,她都要反复叮咛他多加小心。等到苏轼回来后,她还要仔细询问他待人接物的情形,并且经常用家翁苏洵的话告诫提醒苏轼为人做事要当心。
王弗不仅时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