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遗址为三星堆文明起源找到重要线索文

▲宝墩遗址年发掘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是如何绘就的?6月7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考古人员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炭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遗址出土的炭化水稻

疑似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宝墩古城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面积平方米,共清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等,出土数以万计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年前的炭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粟和黍,同时采集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作为植物的补充。

宝墩先民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当时水稻种植在哪些区域?在本次考古发掘之前,这仍然是待解之谜。年至年,宝墩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寻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让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几乎看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碳屑等遗物,而且地层土质为淤泥。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地层淤泥中有大量铁锰结核,而铁锰结核需要在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可能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于是,我们及时在该地层中采集两件土样标本送检,同时在发掘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