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馆
年8月,成都4位大妈因为在暴雨积水中打麻将,上了热搜。看着半米深积水,再看看坐在水中淡定搓麻将的四人,网友感叹:
成都人民真稳,这叫乘风破浪的阿姨。
提起成都,很多人脑海里泛起的第一印象,绝对是安逸。
然而,就在大妈们淡定打麻将的年,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了万,达.8万,成为继北京、上海、重庆之后,第四个常住人口超万的超大城市,比年时增加万人。
这万比整个厦门市的常住人口还多。
人口剧增,特别是年人才新政实施后,年轻人鱼贯涌入。
有北漂改蓉漂的网友开玩笑说,冲着“东方瑞士平替”来的,没想到来的人太多,成“瑞士卷”了。
于是,又有人说成都是新晋“卷都”。
“耍都”、“安逸之都”“卷都”……
成都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什么才是成都气质?
近日,一座岛上的艺术馆正式落成开馆。
什么是成都气质,里头或许藏着答案。
1
年9月,成都中心城区正南的高新区金融城板块,推出两宗地块。
那时候,成都开启“国家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战略,金融城就是这个战略的重要载体。两宗地又在金融城CBD核心位置,可见重要性。
最终,复星旗下的复地产业发展集团拿下该宗地。
得益于丰富的产业投资与运营经验,十年来,经过合理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导入,形成今天的复地金融岛:集高端商务中心、体验式商业Mall、滨江商业街、高端住宅、顶级服务公寓等多种业态于一体。
像成都这种内陆城市,四面环水的岛屿是很少见的。
因此,金融岛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且不可复制,加上占据金融城核心,这里称得上“寸土寸金”。
在这样的地方,如何短期变现最大化才是常规操作。
而复地团队十年前拿地做规划时,却在项目二期和四期商业交汇处,也是交通路线的交汇处预留了空间,预留的空间不盖住宅、不搞商场、不做酒店。
一反常规,最终拿来做了非营利性质的艺术馆。
2
这是一栋总建面多平的独立建筑,如今被命名为“舍得·成都复星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外形雪白圆润,宛如锦江水畔遗落的一块白玉石。
四川安岳圆觉洞石窟内,很多佛像在自然风化等影响下,表面形成深浅不一的横向线条,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从中汲取灵感加以运用,于是有了流水般律动的横向建筑肌理。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得益于岷江和沱江等水系的滋养,从而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所以成都人骨子里有“水情结”,复地便将这种难以言明的情结融入设计,无声中与城市共融。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外观
从外形上看,艺术中心舒展的形态彰显着这座城市热爱自由、无拘无束。
室内空间,摩登的金属材料和极具成都特色的竹子巧妙结合,看似“不搭”的两种材料碰撞,反而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和视觉体验。
此外,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并不是单一美术馆或者艺术馆,而是通过营造不同的场景空间,让艺术中心可以兼具艺术和生活。
拿地下一层来说,打造的下沉式广场同时具备多功能展览馆、户外活动露台、场馆办公区域等多种用途,覆盖受众更加广泛。
这是一个有烟火气的艺术馆。
有人曾经总结,要认识一座城市,先去看她的美术馆和艺术馆。
从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我们似乎也窥见了成都的气质。
多种空间功能的融合,在复地看来,正如成都的个性:相对无规则、无明显目的性。
而这不是全部。
3
一个月前,历时8个月的年成都双年展闭幕,观展人数近万人次,年威斯尼双年展曾经创下史上观展人数最多的记录,也不过是61.5万。
以双年展这一国际大型美术展览为契机,这几年的成都越发有艺术范,甚至还多了一个标签:
“艺术第三城”。
另外两座是北京、上海。
业界有一种说法,随着成都崛起,东西部艺术发展会更加平衡。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的出现,无疑让西南有了文艺新地标。
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消费逻辑。
纵观国内的艺术馆或美术馆,不论是北上的还是成都的,多为独立存在,艺术是艺术的,生活是生活的,看展和逛街是两件事。
要把商业和艺术融合,我们看见最多的是在商场中办展。年开幕的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把独立的艺术中心融入市中心的商业,算是一种新探索。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又有创新。
它和同在金融岛上的成都复悦荟滨江街区紧邻,在物理空间上紧密结合又互相独立,实现了艺术生态融进消费场景。当这样融合多了,艺术消费将和逛街吃饭一样,变得平常。
成都复悦荟滨江街区
现代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城市化需要人文关怀、理性反思,需要适时调整、走向未来。
当一座城市可以把艺术融于生活时,也就找到了走向未来的引线。
目前金融岛已具备住宅、商业、办公等基础业态,艺术中心不仅为其打造文化IP,还带来了更多文化产业赋能。
除此之外,艺术中心所在的复地金融岛,已经发展成太古里-春熙路商圈外,成都又一个城市中心。换句换说,这里有艺术成长的“土壤”。
今年5月的线上演唱会上,罗大佑谈起自己眼中的四大文化中心时,成都和北上广并列。
拥有三星堆、金沙文化,又是蜀汉文化的发源地,成都本就是文化厚重的城市。
休闲与安逸也是千年来的传承,也因此总有一种误解,称“少不入川”,担心年轻人消磨斗志。
其实,成都虽然安逸,但不懒散。
“耍都”盛名之下,成都也在努力奔跑。
十年前,成都市GDP是.94亿元,十年后,成都即将迈入2万亿的大门。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5、0.2个百分点。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馆内实景
你看一个小小的艺术中心也得“卷”,卷到艺术的美和产业的内涵并存。
摩登材料和本土竹子,碰撞出的是成都的包容并蓄。
这才是成都最底层的气质:
自洽,张弛有度。
或许也刚好是它的打造者,复地的气质。
4
年,复星首次提出“蜂巢”概念,那时候地产行业正在高歌猛进,大多数房企沉浸于“高周转”开发模式。
作为复星旗下的地产板块,复地却坚持自己的理念,把复星多元化资源装进地产的蜂巢里,积极发展“产城一体”。
因为培育产业需要时间和资金沉淀,这样做的结果显而易见:
规模不会爆炸式增长。
因此,在大家的印象里,这些年的复地似乎一直比较“低调”。
但如今回头看,张弛有度的自洽,却让复地在行业震荡时更为从容。
8年前复地坚定认为,“高周转”不可持续,复地要全面转型,实践蜂巢城市。
这些年,复地一直保持战略定力,依托复星健康、快乐、富足、智造产业生态体系,已经具备产业落地和运营的能力。
在武汉,复地打造了“金融蜂巢”——BFC复星外滩中心;在上海,复地拥有“文化蜂巢”——上海大豫园文化片区。在北京、重庆、珠海、南京、苏州等地,一个个文化蜂巢,旅游蜂巢,健康蜂巢,拔地而起。
在成都,又一座“金融蜂巢”成都复星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崛起。
沉下来、坚持住,用10年打磨了一座艺术馆:
这是复地的自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