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西南军事和官差往来都无法绕过的小
先秦时,蜀郡守李冰在蜀身毒道的基础上进行拓修,从天府之国沿岷江至今宜宾,筑城川南进入云贵大大通道,称为“僰道”,秦王朝又在“僰道”的基础上将道路延伸到云南曲靖(原味县),因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这是云贵最先由中央政府组织修筑的第一条官道。从云贵界河可渡河上经过,使可渡(现可渡河边一个小镇)这个地名在西南版图上最先“脱颖而出”,官道开通,意味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和经略的开始。
汉武帝为将西南夷纳入中央版图,派唐蒙在“五尺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最终通过这条道路将西南夷广大地区纳入中央版图,使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本格局,使中原文化进入西南地区,奠定了开发治理西南的基础。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偌,遣马忠伐群舸,而令恢案道向建宁。……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群舸,与亮声势相接”。及平定南中,大军返程亦取可渡关,返蜀。
隋唐时,因这条道路经过石门(盐津豆沙关)而被称为“石门道”并进一步拓修,从曲靖经昆明、祥云至大理。现存于可渡河北岸古驿道旁观音堂内的《修观音堂并暂驻亭碑记》中有记述,特别是唐王朝与南诏关系破裂以后,由成都至南诏的道路受阻,可渡驿道便成为中原通向云南最为便捷的道路。
明朝初,奢香摄理贵州宣慰使职后,亲率各部落开置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贵阳,过乌撒(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瓮安县境)到容山(今湄潭县境)。置龙场、陆广、谷里、水西、奢香、金鸡、阁鸦、归化、毕节等九个驿站于贵州境内。两条古驿道都围绕乌蒙山修筑。西线在威宁境内与以前就经营上千年的古驿道“接轨”,将云贵川紧密连接在一起。沟通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巩固了西南边疆政权,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可渡雄关兵家必争在乌蒙山,尚有乌撒古驿道四铺残段,位于县威宁城东北的盐仓镇四铺村,长约10公里,路面1.7米,用青石铺砌。据《明实录》:“洪武十五年五月癸丑,谕水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沾益诸酋长曰:今遣人置邮驿通云南,宜率士人随其疆界远迩,开筑道路”。洪武十七年,奢香开通乌撒、乌蒙道,立龙场九驿,乌撒古驿道与史料吻合;最为明显的古驿道就是威宁金斗至可渡一段,全长约10公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全程为青石板路,就是当时的官道,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通行无阻。可渡驿道先秦和汉唐时期由川黔入滇的石门道之一段,全长约公里,其中可渡关一段约10公里,宽1.7米。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浮了两千多年后,南夷道和西夷道已无迹可寻,只有这两段五尺道还在在现代文明里留下痕迹,还依稀可见其沧桑背影。
因威宁“地处夜郎遥望滇国”,驿道从可渡直通云南。可渡两岸悬崖绝壁,是入滇锁钥,称为“入滇第一关”,号称“秦道明关,滇黔锁钥”,“扼滇洱之咽喉”。“盘江西绕七星关,可渡河边万仞山”,尤其是明清时期,可渡关驻兵把守,南岸垒营盘、建烽火、修炮塔,北岸依托翠屏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历来威宁和可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涉及云南的用兵都需从威宁经可渡通过古驿道入滇。历史上除忽必烈“革囊渡江”走滇西外,蜀汉诸葛亮、明代傅友德、清代鄂尔泰、中国工农红军和解放大军行军路线均如此。
平定南中,屯垦戍边,改土归流,红军长征,解放西南。从古驿道上走来的每次战事都是威宁的一次革命,乌蒙山的历史进程被深深地镌刻古驿道上。
马帮走过可渡老qiao古驿道是威宁的根,记录了几千年乌蒙山人民的魂!古驿道是乌蒙历史文明之源,成渠道流淌,汇入华夏文明的大江大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