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援引诗经频频出错
《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各类诗歌三百零五篇。鉴于《诗经》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许多诗句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引用。商务印书馆年10月出版的第三版《辞源》在词条解释中,也大量援引《诗经》为其释文作佐证,然而遗憾的是,其引用时却频频出错,令人无法卒读。下面择要略举数例,说明应如何正确读写《辞源》所援引的这些诗句。
第页,“唐”字的释文⑤援引了诗经中的《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沫之鄉矣。”所引诗句中的“沫之鄉矣”实为“沬之鄉矣”之误。“沫”与“沬”的字形非常相似,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字,不应混淆。“沫mò”古代称“沫水”,它是岷江的支流,就是现在的四川大渡河,郭沫若名字中的“沫”即由此而來。而“沬mèi”则是春秋時卫国的地名,即“沬鄉”,也称“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诗句中的“沬之鄉”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第页,“妃⒉耦”条目的释文引《卫风·有狐·序》:“卫之男女,时丧其妃耦焉。”此处所引诗经序言的文字有缺失且断句不当,使得文句读不通。《毛詩序》的原文为:“《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
第页“歇驕”条目和第页“猲獢”条目的释文,以及第页“碩”字解释①,都援引了诗经中的《秦风·駟鐵》篇,但所引篇目中的“駟鐵”实为“駟驖”之误。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驖”是一种赤黑色的马,所以“駟驖”就是四匹赤黑色的骏马。如果写成“駟鐵”则无法解读。
第页,“甫”字的解释③援引了诗经中的《齐风·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但其实这两句诗并不出自《齐风·甫田》,而是见于《小雅·甫田》,《辞源》将这两首标题相同的《甫田》诗搞混淆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第页,“盬”字的解释援引了诗经中的《唐风·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蓻稷黍。”所引诗句中“不能蓻稷黍”实为“不能蓺稷黍”之误。“蓻”與“蓺”雖然字形非常相似,却是两个不同的字。其中“蓺”字同“藝”,是種植的意思,而“蓻”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草木不生也”,由此可見两字的含义截然不同,故不能混用。
第页,“種”字的释文⒈④援引了诗经中的《大雅·生民》:“實方實苞,實種實襃。”所引诗句中的“實種實襃”实为“實種實褎”之误。“襃”与“褎”虽然字形相似,但二者音、义皆不相同,不可混淆。“襃bāo”就是现在的“褒”字,一般是嘉奖的意思,而“褎yòu”却是“禾苗日渐生長”的意思。上述诗句“實種實褎”正是描绘农作物茁壮生长一派茂盛的样子,而“襃”字用在此处则无法解释。
第页,“箕斗”条目的释文援引《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播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所引诗句中的“不可以播揚”实为“不可以簸揚”之误。“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的意思是说,“南面天空中有个星宿叫簸箕,但却不能用它來簸揚谷物的糠秕。”所以诗句原文写的是“簸揚”,而并非“播揚”。
第页,“芑”字的释文①援引《大雅·生民》:“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麇維芑。”所引诗句中的“維麇維芑”实为“維穈維芑”之误。“麇jūn”是一种动物,俗称“獐子”;而“穈mén”是一种谷物,古代称之为“赤粱粟”。“穈”与“麇”虽字形略相似,但音、义皆不同,两者可謂“风馬牛不相及”,不应該混淆。
第页,“黃鳥”条目释文⒉援引《小雅·黃鳥》:“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所引诗句中的“無集于穀”实为“無集于榖”之误。“穀”與“榖”虽然读音相同,字形也非常相似,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混淆。从字体结构来说,一个包含“禾”,另一个则是“木”,并不一样。从字义來說,“穀”是粮食作物的总称,而“榖”是一种树木(楮chǔ树)的名称。“黃鳥黃鳥,無集于榖”的意思是祈求小黄雀不要成群地停歇在楮树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