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遇见古琴

年,美国旅行者2号探测器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飞往太阳系以外的星系。旅行者2号上携带着一张刻有90分钟声乐集锦的喷金铜唱片,其中包含了27首世界名曲,永不停歇地向全宇宙播放。其中时长最长的乐曲,便是来自中国的古琴曲《流水》,时长达七分三十七秒。长度仅次于它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第一乐章。

作为中国十大著名古琴名曲之一,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今听到的古琴曲《流水》,是来自于蜀派琴家张孔山对于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这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故得名“古琴”。

关于古琴,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一故事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子》一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知音故事让古代文人有感而发,便有了《高山》《流水》的琴曲。然而,经过漫长岁月,《高山》近乎失传,只有《流水》保留下来,流传最广的版本就是采自张孔山的《天闻阁琴谱》。

清代咸丰年间,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在加工整理《流水》时,有感于巴山蜀水的奇险幽美,将《流水》从写意的抒情转变成对自然界力量之美的崇敬,激浪奔雷之声,直撞胸臆,常使弹者忘形,听者神游四方。至此,蜀派古琴就以“激浪奔雷”的特色闻名于世。

古琴艺术在四川至少有两千年历史。史载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临邛(今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府上,用古琴弹奏了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两人私奔,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如今青羊宫最深处的唐王殿,原是“相如琴台”。其得名,就是因为当年司马相如的家就在现在的通惠门,离青羊宫不远,所以后人附会说这里是当年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

因为有司马相如的“神秘加成”,于是,琴家在此处弹琴,声音似有魔力,格外的洪亮清越。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曾慕名前来,写下“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的诗句。一百年后,羁旅四川的杜甫造访琴台,并与卢照邻一样,写了怀古诗《琴台》,以纪念这一古迹。

在成都,有实物可稽的古琴遗址为数不少。除了青羊宫的相如琴台,还有武侯祠内纪念诸葛亮的“琴亭”,以及邛崃的“文君井”、“抚琴台”等等,足以证明古琴的悠久历史。由此可见,古琴很早就成了成都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听古琴是件雅事,操琴尤雅。清晨六点,焚香,弹琴,这是曾成伟多年的习惯。他弹琴,从不看琴谱,因为弹古琴时看谱子是弹不好的,几十首琴曲,他早已烂熟于心。他最爱蜀派古琴的代表作:《流水》《醉渔唱晚》《秋水》《佩兰》……

曾成伟,张孔山的第六代传人、四川音乐学院琴家,十四岁师从外祖父——川派著名琴家喻绍泽研习古琴,他感慨说,不观蜀中山水,无法弹奏《流水》的韵味。刚开始学琴那几年,由于始终弹不好《流水》,喻绍泽便建议他去都江堰、青城山下、岷江水边,听涛声、观水势,当他置身于奇妙的自然山水之间,才完全领略到了《流水》所展现的恢宏气魄。

曾成伟14岁开始学琴,完全出乎兴趣。那是在四川音乐学院里的怀园,当时,“琴棋书画”中四艺之首的古琴还属于“破四旧”的范围,但有一群蜀派古琴传人仍然偷偷来到怀园举行“雅集”,曾成伟的外公喻绍泽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还是懵懂少年的曾成伟跟着外公一起,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欢上了古琴。

今天,古琴已经成为成都的一种新时尚,成都人对于古琴的浓厚兴趣令人惊讶。据不完全统计,在成都常年坚持学习古琴的学生在人以上。

像曾成伟的古琴工作室,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曾成伟不仅在川音教古琴课,而且,他还要教授“社会上的学生”,学生年龄各个阶段都有。古琴不难入门,但易学难工,学生的“心性”很重要,必须要“静得下来”,“坐得住”。

古琴成为都市生活的新宠,与其恬静淡逸的“天性”有关。现代都市人为排除紧张与焦虑,更需要“修身养性”,更愿意倾心体验古琴所独具的和谐、顺乎自然的艺术之美。

但更重要的是,成都人一贯优雅从容的气质,与古琴相契合,现在的成都人如此喜欢古琴,也不令人意外了,这多半还是应该归功于古琴文化在成都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