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境丨江声随马入青城

△与范成大陆游游同年花园罗乐画

龚静染

青城县不仅在青城山脚下,也在岷江边上。

《元和郡县图志》中说“大江,经县北,去县二里”,大江即岷江。所以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反映,如明代文人王肃敏就写有《泊青城》一诗,其中有“系舟青城浦,川坻隐曛夕”句。浦,水滨也。明代的青城县已经变为青城浦了,停船靠舟,虽然县名不存,但过往水运的重要不曾有变。

青城县旁临羊马河,也称羊马江,古称羊摩江,李冰修湔堰(都江堰古称),“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以灌江西”。岷江在都江堰分流,分为内、外二江,羊马河是外江的第一个分河口。《灌县志》中说:“羊马河,浸灌灌、崇庆、新津。”羊马河流经崇州、新津,又合于岷江,共长64公里。青城县附近有徐家渡,“自寺(临江寺)东南流,经三道桥至徐家渡。”过去,徐家渡是羊马河上的一个繁盛的码头,盐布米锅、洋广杂货都要经过这里流通,虽然是蕞尔一隅,但汉羌广大地区的物质输送还要靠它。

雅州守何子方

与范成大陆游游同年花园

青城县当岷江正流之要,处于岷江右岸,岷江经过都江堰一分流,堤坝一挡,水速加快,射向下游,这一支水被形容为“弩机水”。“弩机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县东南四十里。”这说明青城县不仅是个山城,也是个水城,山水交汇。但我们不要低估这支“弩机水”,实际上就是因为岷江的人工开道,让这一支水形成一个新的水系网络,润泽了成都平原,而青城县的设置正是靠着这支水系,农耕自足,又得鱼米之利。

淳熙四年(年),范成大在成都做四川制置使,曾经到过青城县,他在《吴船录》中写道:“江水分流入县,滩声聒耳,以故人家悉有流渠脩竹,易成幽趣。”这段话证明当时的原住民由于长期生活在江边,也会挖沟修渠,养成了栽种修竹的生活习惯,这显然是蜀地常见的景致。那一次范成大还写了一首诗,叫《青城县何子方使君同年园池》:

桤塍芋垄意中行,浩荡薰风不计程。

雨脚背人归玉垒,江声随马入青城。

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

水竹光中同一笔,丐君荷露濯尘缨。

何子方是青城县人,时任雅州守,他们一起游同年花园,杜甫又写有《何同年书院》一诗,有“竹色侵晚帙,泉声潄嵌根”句。实际上这一次同游的人中还有陆游,当时陆游是锦城参议,是范成大举荐的,算是他的下属,但两人关系不错。陆游当时也写了一首诗,叫《和范舍人永康青城道中作》,其中有“岷山楼上一徙倚,如地始辟天初开。廓然眼界三万里,山一蚁垤水一杯”句,境界极为开阔。虽然他们这次相聚青城县没有任何史料可贡查寻,但通过这些诗作留下了他们的行迹。

在《青城县何子方使君同年园池》中,“雨脚背人归玉垒,江声随马入青城”最为醒目,描述了在一个下雨天骑着马到了青城县的情景,由此可见青城县临水,进城都能够听到江水声,有着非常浓郁的水乡风情。

惊涛骇浪之中

木柜上的母子安全获救

当时青城县的邻县是导江县,导江县灌口镇就是后来的灌县,也即如今都江堰市区的前身,而导江县治则在“东二十里”,居于岷江内江的左岸。在五代前蜀时设置灌州,下辖青城、导江二县,但在元初裁撤了这两个县,直接并入灌州,县名从此不存;又于明太祖洪武九年()改为灌县,沿袭至今,再无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今天都江堰市的地盘大致就是这两个县相合,而它们的合并让青城山、都江堰这两大世界自然遗产在行政区划上比较完整地存于一地。

两县境域相连,却被一分为二,青城县在都江堰之南,导江县在都江堰之东,青城县更靠近青城山,而导江县则靠近都江堰,两县实为一江之两岸。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块方圆几十里地上发生的历史相互勾连,一并之后从此不再分散。

既然是岷江边的小城,又在都江堰旁,青城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今集记》中说:“李冰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都江堰对川西的影响巨大,想来当年的青城县深受水利的影响,自然也是民殷土沃。但有利就会有弊,凡濒水之地,往往都有洪水之灾,《蜀记》中记载:“李冰为三石人,在青城县北,立于水中,以厌水灾。”这段话证明李冰的足迹曾经遍布青城县,治水的故事与青城县关系密切。

作为一个水邑,自然少不了水的故事。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就有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年岷江发大水,青城县城也被灌了水,水淹到了房屋。当时有个叫关承湍的人的老婆计氏,还带着喂奶的小孩,来不及逃离,只好爬上一只木柜上。但没有想到的是,水太大了,木柜被骇浪推到了大江之中,眼看就要被水卷走。就在紧要关头,计氏突然看见一个戴红头巾佩腰刀的人,和一个穿红衣手拿竹板的人出现在水上,稳稳地站在那里,显然他们已经看到了她。他们就叫妇人和孩子到了护城河里去,果然木柜就随着江水流到了护城河里,马上就来了小船,把母子俩安全救上了岸。

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当年的青城县也常常遭遇洪水的侵袭,同其他岷江边的小城非常相似,但唯一不一样的是这个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而这样的神异性在其他的故事中还有,如宋人黄休复撰写的《茅亭客話》中就讲了一个“鱼化为石”的故事。很久以前,青城县有一个叫李克明的渔夫,有一次他钓鱼归来就把鱼放在竹篓中,但他发现有条鱼变成了变成了石头,“鳞鬛灿然若活”。他老婆看见后非常喜欢,就把它交给小儿子玩耍。但李克明有次惊奇地发现,放进一碗水中的石头居然游动了起来,邻里都来观看,“在水则活,离水则为石,率以为常”。这个事情很快就传了很远,后来有个官员栢舍人也坐船专门来看这条鱼,但奇怪的是这条鱼放进水中仍然是石头,再也没有活过来。

侥幸捡来一命

是“盐里人”而非水中物

冯伉是宋代景德年间永康军的知军,曾在都江堰兴修水利,死后被“玺书旌表”。在其碑文中讲述了他当时所处地方的地理情况:“石头虎踞之状,蓬邱鳌观之奇,吕梁悬仞之险,吴涛逆奔之势”,而这也可以看到青城县一代的山川形势。所以自古青城被认为是祥异之域确有与众不同的土壤,而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些荒诞的事情实在是不足为奇,乾隆版《灌县志》中也说:“于山为岷岭伊始,于水为江源总汇,自开辟以来,山重水复之中,奇闻胜迹,笔难殚述。”

关于岷江的故事确有不少奇闻,说来颇为离奇,而发生在青城县一带,更加深了故事的玄幻色彩。唐五代后蜀时期有个叫杨鼎夫的进士,“富于词学,为时所称”。有一年,他同朋友一起准备去游青城,“过皂江(即岷江),同舟者约五十余人。至于中流,遇暴风漂荡,其船抵巨石,倾覆于洪涛间。”结果是全船的人都死了,独他一人似有物扶助,虽然精疲力尽,但终于上了岸,侥幸捡来一命。这时,他就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站在岸边笑着对他说:“你是盐里人,本非水中物。”杨鼎夫明白过来是老人救了他,便想去感谢老人,但老人却突然不见了。后来他就写了一首《记皂江堕水事》的诗,诗曰:“青城山峭皂江寒,欲度当时作等闲。棹逆狂风趋近岸,舟逢怪石碎前湾。手携弱杖仓皇处,命出洪涛顷刻间。今日深恩无以报,令人差记雀衔环。”

杨鼎夫回到成都后,跟人谈起这件事,常常感叹不已,但就是不明白那个老人说的“盐里人”是什么意思。再后来杨鼎夫去给后蜀孟昶的重臣安思谦当幕吏,“判榷盐院事”,也就是专门去管理盐务部门,但刚上任就遇疾暴亡。他的儿子杨文则在殡葬时,用了百多斤盐来裹束防腐,然后入棺送到蜀郊埋葬。后来知情人猛然醒悟,所谓“盐里人”原来指的是这个,而拄杖老人埋下的玄机终于得解。但他为什么暴病而亡则不得而知,他是不是跟错了那个杀人如麻的安思谦,得了报应呢?反正安思谦后来也不得好死,被孟昶所杀。

这个故事也出自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一书,孙光宪是晚唐时期的人,当过前蜀旧吏,他与故事的主人公也算是同代人,所记皆非漫无出处,所以《北梦琐言》记录的大多晚唐武宗以后到五代的史事,历来为史家看重。其实,青城县不仅是故事的源地,也诞生过唐五代时期的重要人物,如花蕊夫人,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就出生在青城县,他们的故事还得慢慢道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