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成都四川再添一处世界级遗产

<

四川通济堰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政事君从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获悉,北京时间10月6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上,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四川省通济堰成功入选。四川上一个入选该名录的水利工程为都江堰。目前通济堰灌区为都江堰灌区的一部分。随着通济堰入选,整个都江堰灌区拥有了两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名录公布现场

01

有坝引水

其拦河坝历史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

此次入选的通济堰开创于公元前年,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在用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其渠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南河入岷江口以上约米处,设计引水流量48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达13亿立方米。其既可利用主水源南河流域广阔的集雨面积,又可利用西河补水,既能保障水量充足,又能满足防汛要求。其灌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介于岷江与长秋山之间,处于岷江中游。时至今日,通济堰仍然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4县(区)52万亩土地,惠及人口百万。

据史料可知,通济堰为西汉时期(前年)蜀郡太守文翁主导修建,距今已有年的历史。通济堰建成后,经过历代改造,形成了延续至现代的渠首枢纽(包括拦河大坝、引水渠堤、通航水缺、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的大致布置格局。它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其拦河坝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随着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渠首工程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年改建成永久性引水拦河坝(混凝土重力坝),结束了通济堰低坝引水的历史。

▲通济堰灌区

在长期治水实践中,通济堰管理者总结出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等治水原则,积累了“岁修准则”“定点飞沙”等治水经验,创造出“大自然黄金角度引水”“砌石硬堰”“以篓易石”“铁壁筒”等传统工程技术;设立堰工局,实行堰长制,采取轮灌制等,形成了具有通济堰特色的水利管理体制,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彰显智慧

解决凸岸冲刷问题,既灌溉又抗旱

通济堰因其有坝引水的重要特征成为中华水利文明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为今用”的典范。在水量控制上,通济堰在成都平原灌首工程中首创以竹笼垒石为堤的“活动坝”,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自然河道的影响,至现代才逐步被桩夹混凝土包壳坝和拦河闸坝所替代。在工程选址上,通济堰进水口选在新津岷江、西河、南河交汇处,充沛的水源满足了灌区农业用水的需要;右岸位于修觉山脚下,为坚硬红质砂岩,耐冲刷,有效解决了凸岸冲刷问题。其拦河坝与南河斜交,引水方向和自然河流方向呈大自然“黄金角”(.5度)。

▲通济堰灌区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李忠孝介绍,通济堰与都江堰一样,彰显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利用岷江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特点,借用弯道环流的特性,使其统一在灌溉工程体系中,消除水患,变害为利,同都江堰一道,造就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适应了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济堰灌区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巧妙地做到了灌溉、抗旱等综合功能要求,没有破坏自然环境。在系统运作过程中,还摸索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运管科高级工程师陈志明介绍称。

▲通济堰灌区

下一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将认真落实《通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健全遗产宣传教育体系、保障措施体系、文化挖掘及展示体系、利用与发展体系等,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和利用好通济堰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

据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该评选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蓉城政事记者林聪

图据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编辑母晓岚

原标题:《灌溉成都!四川再添一处世界级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6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