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忧患十里江湾出现鲤鱼群,资源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七大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多达多种,鱼类有多种,其中有余种为长江所特有。因此,长江也被誉为淡水鱼的基因宝库、生态宝库。

近日,长江岸边再次传来好消息,安徽芜湖十里江湾、宜宾三江新区等多个水域均发现了大量的鲤鱼,成群结队地在浅滩处追逐嬉戏,场面非常热闹。从航拍图像中可以看出,浅滩处还形成了一条黄色的“鱼道”,众多鱼儿游弋其中。

长江鲤鱼大量繁殖,未来会泛滥吗?

鲤鱼的繁殖有两大特点,一是要求水温达到18℃以上,二是产卵地点多在水草茂密的浅滩处。

首先,鲤鱼产出的卵子具有粘性,卵粒受精后需粘附在水草的茎叶上孵化,而长江近岸有大片的水生植被,草叶质地柔软,自然而然就成了鲤鱼的产卵场;其次,水草在光合作用下可产生氧气,有利于胚胎发育;浅滩的水深一般在0.7~1米左右,光照条件好,水体容易升温,更有利于受精卵的孵化;最后,水生植物密集分布,隐蔽效果好,有利于初孵仔鱼躲避捕食者的追击。

所以,鲤鱼的繁殖策略非常“聪明”。我们知道,长江禁渔以十年为周期,包括四大家鱼、鲤鱼等可以实现2~3代的自然繁殖,鲫鱼则能繁殖5代以上。在此期间,江鱼的繁殖量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以鲤鱼为例,鲤鱼一年只产一次卵,但产卵量高达20~30万粒,多的能达到80万粒,一条雌鱼就能创造一个大家族!

有了禁渔制度的“保驾护航”,有人担心9年后(年)长江里的野生鱼会“泛滥成灾”。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其实,这种想法有些多虑。长江有完整的食物链和复杂的食物网,草食性、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会被更高级的肉食性鱼类所捕食。在食物链的顶端,有鳜鱼、鳡鱼、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捕食者,同一营养级的鱼类相互竞争,彼此制约,不会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

另外,长江的体量也决定了庞大的生态容纳量。长江全长公里,流域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超亿立方米,所能承载的渔业储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再加上水质污染、拦河筑坝、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为活动,长江里的鱼不仅不会泛滥,甚至难以达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长江仍在禁捕期,湖北为何实施试点捕捞?

相比之下,“鱼满为患”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封闭的、小体量的湖库中。

年1月4日~1月31日,湖北省在武湖、鲁湖等五个湖库就开展了一次生态捕捞,原因是湖里的鱼太多了,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比如鲁湖,其水域面积、水量最多只能容纳万斤鱼虾,年底的储量却达到了多万斤。

对鱼类而言,饵料生物、溶解氧、水体空间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当鱼的数量过多而资源不足时,种群消亡也将成为必然。所以当湖库内“鱼满为患”时,试点捕捞也就合理了,本质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

湖北省现有52个湖库处于禁捕状态,生态捕捞在今后很可能还会出现。生态捕捞不同于禁渔之前的“断子绝孙”式的滥捕,需要制定严格的捕捞计划,限制网眼大小(一般在8公分以上),控制起捕规格,做到捕大放小。此外,生态捕捞只捕放流的经济鱼种,不捕国家保护的土著鱼种,不会造成资源破坏。

另一方面,长江禁渔也存在不容动摇的“红线”,重点水域仍将坚持长期禁渔。这些重点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已规划的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乌江、汉江、大渡河、嘉陵江,还有鄱阳湖、洞庭湖两大通江湖泊。

在长江口,我国也设立了禁捕管理区,南北范围为N30°54′~N31°42′,最东处为E°15′,面积新增多平方公里,保住了中华鲟和长江刀鱼的洄游通道。在每年10~11月,成熟的中华鲟由海入江,孵化出的鱼苗顺流而下,在长江口稍作停留,等适应盐度变化后再游到海洋中发育。刀鱼也是如此。因此,长江口这一“红线区”对过河口洄游性鱼类的保护至关重要。

总之,长江禁渔既有“红线水域”,也有“生态养捕水域”,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都是基于实际情况所做出的科学决策,最终都是为了保护长江、造福人民。

长江禁渔为啥还不能放松?IBI指数令人担忧

从生态学和自然经济学两方面预测,十年禁渔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果,IBI指数也有望回归到“好”的状态。

IBI指数(生物完整性指数)是由美国学者Karr提出的生态评价指标,该指数越高,说明生态系统就越健康。长江IBI指数参考了鱼类的丰度、食性结构、种类等12个维度,据此可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六个等级。

早在年,刘明典团队就对长江进行了健康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F-IBI指数为一般等级,个别站点等级为差;鄱阳湖和洞庭湖在~年的等级评价均为差。

长江渔获量/谢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年,长江全年渔获量大幅衰减,从年的43万吨骤减至8万吨;年,长江已处于IBI评定下的无鱼等级,捕捞业陷入惨淡的窘境。“淡水鱼之王”白鲟被宣布野外灭绝,中华鲟、长江江豚极度濒危,长江刀鱼大幅减产,“母亲河”急需救援!

事实上,长江的“资源之困”早有预兆。

《安徽大学学报》在上世纪90年代就公布了长江安徽段鱼类的衰退状况。据史料和文献记载,长江安徽段分布有62种鱼类,芜湖段还曾捕获过白鲟,鳡鱼、鲌鱼、鯮、铜鱼等种类丰富,在大同、芜湖、桐城等地的鱼市场上寻常可见。在安庆等地,还能经常发现5~10公斤重的胭脂鱼。

长江胭脂鱼

当时的长江渔业滥捕严重,绝户网、“电毒炸”现象屡禁不止,生产状态已进入实质上的资源消耗期。胡菊英、姚闻卿等在鱼市场观察时发现:在一些小型的野杂鱼中,普遍夹杂着鲢鳙、鲤鲫的小鱼苗,部分摊位还公然摆放着10余厘米的中华鲟幼鱼,这意味着“绝户捕捞”已经非常普遍。

所以,长江禁渔仍不能放松,生态环境的本质性好转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只有长期坚持,人人参与,才能逐步巩固成果。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转变过去“竭泽而渔”的短视理念。

长江禁渔,为何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