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母亲河致敬长江流域拥有水通中

白癜风是什么样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8301.html

鹿角立鹤·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收入冯天瑜主创《长江文明》

冯天瑜先生领衔著述的《长江文明》一书,把长江文明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交相比较,展现共性与个性,仔细辨析了长江文明复杂演进的悠长历程。与此同时,又全面梳理了长江流域的认知史,大胆突破前人研究中相对固化的区域意识,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变迁的大格局中重构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依次生发出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叙述长江文明的新意。下面分享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新作——

冯天瑜抱病讲学

长江是上苍对中华民族博厚、久远的恩赐。她为先民和今人源源不竭地提供生活与生产必需的淡水,并打通进入内陆深处的水路航道,又蕴蓄巨大的水能资源,使广及万平方公里的山岭、盆地、平野成为文明繁衍昌盛之区。

年8月10日,湖北宜昌,洪水经过后的三峡工程全景.引自半月谈

干流长度公里,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长江,地处亚热带北沿,分布在北纬24度~35度的广袤陆野。人类文明发生线——北纬30度线,横贯全流域。此纬线通过的多数地区因亚热带副高压控制,多为气候干热的沙漠、砾石地带。

冯天瑜(右)在武大向裴高才赠《中国文化史》

然而,长江流域得大自然眷顾,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季风的丰富水汽,凝集为巫山云雨,致使除上游少数地段外的全流域降雨量在~毫米,是全球亚热带少有的雨水充沛地段,加之富于光热,长江流域成为地球上少有的水、热资源并丰的区域,适宜人类生存发展。

冯天瑜《长江文明》书影

长江流域的优胜,可概括为三字——水、通、中。

淡水富集区。长江干流浩荡、支流纵横,水量充沛,湖泊星罗棋布,湿地广阔,是少有的亚热带淡水富集区,其流域蕴蓄着全国36%淡水资源,48%可开发水电资源。世界第一规模的三峡水电站、金沙江几座名列世界前茅的水电站,展示了长江水能的宏伟。长江的淡水优势,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仅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即可见长江水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保护水生态,利用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是长江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一个大题目。

冯天瑜先生

九省总汇之通衢。在水陆空三种运输系统中,水运成本最低廉且载运量巨大。而长江的水运交通条件甚优,其干流支流通航里程6.5万公里,置世界诸河流之前列。长江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其干线航道年货运量已逾30亿吨,超过以水运发达著称的莱茵河与密西西比河,雄踞世界榜首。长江中游的武汉古称“九省通衢”,依凭横贯东西的长江干流和南来之湖湘、北来之汉水、东来之鄱赣,乃至灵渠沟通的珠江流域,造就广域的航运网,成为川、黔、陕、豫、鄂、湘、赣、皖、苏诸省区的物流中心和人文荟萃之地。

冯天瑜(右)在王国维题写条幅前与刘建林合影

文明中心。以武汉为圆心,公里为半径画一圆圈,中国的主要大都会及经济文化繁盛区皆在圆周近侧。居中可南北呼应、东西会通,引领全局。近年遂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应运而生。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11个省市,包括长三角的苏浙沪3省市,中部4省和西南4省市。11省市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四成,且发展后劲不可限量。

人类利用长江、保护长江,前提是认识长江,不断探索长江的奥秘。古人在这方面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例如对长江主干道的认识,自汉代以来两千年间便有一个脱误为真的过程。迄至汉代,古人曾以为汉水是长江的干流,这一点在《诗经》的诗句中便有流露。

冯天瑜与父母兄长等全家福

至唐代,人们转而认为水量更充沛的岷江是长江的干流,有“岷山导江”之说。至明代末期,地理学家徐霞客踏查金沙江,方纠正长江干流汉水说、岷江说,确认长江上游干流是金沙江。清代康熙年间派遣考察队溯金沙而上,进而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干道。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科学考察更发现长江江源三大源流,分别是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可见人们对万里长江的认识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

以自然长江、经济长江、人文长江的丰富性、复杂性而论,长江还有许多奥秘有待我们去开掘、去发现,而这种不可穷尽的开掘、发现,将不断充实、提升对长江的认识。为此,我们要再三地顶礼母亲河长江!

冯天瑜先生肖像

冯天瑜,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参与构建现代学术意义的文化学及中国文化史学,沿着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理路,致力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探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冯天瑜、聂长顺著,中国社科.8

出版《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中华文化史》(合著)诸书。从微观、中观课题入手,致力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研究,扬弃外因论的“冲击—反应”模式,考析中国文化近代转换的自身资源和内在动力,《辛亥武昌首义史》(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晚清经世实学》(合著)为其结集;《张之洞评传》考辨“中体西用”模式在中国文化近代转型间的思想张力及其限定性;《中华元典精神》提出“元典”概念及螺旋式上升的“文化重演律”,为学术界肯认与采用。

《冯天瑜文存:中国文化生成史》

发掘异邦史料,进行中—西—日近代史比较,《“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年的中国观察》为其结集。开展“历史文化语义学”探讨,《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从概念古今转换、中外对接考察文化近代转型。论著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种论著译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先后组建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创新基地,“中心”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机构。

冯天瑜:向母亲河致敬-光明日报首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1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