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巨变从一桥到多桥桥梁建设见
改造后的德阳东桥见证了城市发展。
四川新闻网德阳8月20日讯(记者周鸿摄影报道)在德阳市区,无数的车辆与行人每天都在彩虹桥、东桥、黄河桥、岷江桥等几座大桥上来回穿梭。然而时间回到德阳的30年前,如今宽阔的东桥是当时唯一连接绵远河两岸的城市大桥,而且仅容两辆架车通过。
“以前德阳只有一座东桥,河那边的人到市区,都要走东桥。现在德阳市区的桥就多了,差不多都有10座大桥。”德阳市民李先生扳着手指算了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建第二座桥到现在,德阳用20多年就新建了9座大桥。德阳城市大桥的增多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
一桥到多桥
彩虹桥“抢”东桥风头成城市标识
无论是德阳的城市宣传片,还是德阳的摄影展览,横跨绵远河的彩虹桥必然都会在其中,它俨然已经成为了德阳这座城市的地标。不过,它并非是德阳的第一座桥,但却抢走了东桥作为第一桥的风头。
“当时德阳城区是在绵远河以西,现在的东、西、南、北街是最繁华的地方。”63岁的德阳市民龚德江曾住在崇果寺街,靠近南街。在这条街道上,有许多从河东那边过来的农民在这里卖菜。“当时河东那一片全是粮田,农民想到市区卖菜,就必须走东桥过来。”
在龚德江的印象中,东桥是德阳唯一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方便了两边的来往,可是却很破败,桥面也窄,仅容的下两辆木制的架车通过。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德阳制定了“加快开发河东,再造一个德阳”的发展战略,绵远河才开始出现了其他的桥,而彩虹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
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下,年5月,德阳决定设立德阳旌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绵远河以东的片区开发建设。同年8月,得到正式批准建立“德阳旌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河东片区的建设开始起步。
“旌湖开发区当时规划用地北起岷江东路,南达东河乡七圣村;东始东山,西至泰山南路。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2.75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时任德阳旌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的李学建回忆说,年2月4日,开发区岷江东路、庐山南路等4大工程在龙井村举行开工典礼。
年8月18日,开发区包括岷江东路、庐山南路、管委会办公室、龙井新村四大工程在内的首期工程便举行了竣工典礼。从开工到首期工程竣工,仅用了半年,这也说明德阳对开发区建设的重视。然而还不限于此,年4月26日,时任德阳市长的严如高便率德阳旌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要成员赴香港、泰国举行招商投资会,并签订了5个来开发区的投资项目。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河东片区的开发建设,古老的东桥已经是不堪重负。于是,跨越旌湖、连接长江路东、西段的彩虹桥应运而生。年国庆节,彩虹桥正式剪彩通车,从此它取代了东桥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成为了德阳又一个城市地标。
年春,“推进二次创业,再铸德阳辉煌”被作为德阳市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了出来。其后时间里,随着德阳城市规划的不断扩大,不断的迎来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发展,青衣江路大桥、黄河路大桥、岷江路大桥、珠江路大桥和嘉陵江路大桥等市区道路桥梁在绵远河20余里的市区段上相继落成。
东湖山西门的“月上东山”雕像
“女神”多次搬家
见证城市发展变化
要说德阳的“女神”,“月上东山”这尊雕塑肯定是大家公认的,她也是德阳这座城的城市地标,很多人都与她合过影。而“月上东山”的设计正是出自于当时的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兼德阳市艺术顾问的叶毓山之手,在当时是四川省第一件城市雕塑艺术品,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雕塑。
年,德阳建市后,修建了现在的长江路,当时这条路被称为东西干道。东西干道建成后,德阳市邀请了叶毓山来设计一件艺术品,经过实地走访后,并最终定下了设计一尊雕像。这便是后来的“月上东山”。
该雕塑高4.5米,下面的基座高1.5米。雕像的面貌为一个侧坐的女神用手托起一弯明月。从年开始设计,从最初的泥稿到成品打磨经过了七八道工序,历时8个多月。最后把雕像放置到了旌湖西岸,也就是现在的彩虹桥桥头位置。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旌湖上建起了一座彩虹桥,长江路也因此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出于交通和城市整体规划的考虑,年她又得重新安家,来到了钟鼓楼下。
年5月,因城市道路拓宽升级等德阳建设发展需要,“月上东山”雕塑迁移到东湖山公园西门。经过在这座城市的多年“漂泊”,如今这尊“女神”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月上东山”。
同样的还有“女娲补天”石像,也是因为城市发展,从曾经位于庐山路与岷江路的地方搬到了旌湖旁的石刻公园内。她们的数次搬家,无疑是德阳城市发展见证者和亲历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