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临近五一假期,让小女子想起一位古人——徐霞客。这位一生都在游历祖国山河的明朝人,想了世人不敢想,做了世人不敢做。正如苏轼所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白驹过隙,匆匆过客,不问前程,只问内心。
年少立志
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书香世家,家庭富庶,其父一身开阔豁达,不喜结交权贵,专爱游历山水。受父亲影响,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的徐霞客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大志。
万历二十九年(),15岁的徐霞客应试,没有考上。其父见徐霞客无意功名,就鼓励徐霞客多读典籍,做一个有学问之人。徐霞客爱书成痴,渐渐地家里收藏的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他就到处收购书籍,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不惜代价也要买下。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双亲健在,不宜远游。即使母亲鼓励徐霞客放心游历,但徐霞客每次出游都不忍远行,游历时间也不太长,地点多放在江苏周边等地以及交通便利的名山。
父亲去世后,徐霞客有时候会一整年不出去陪伴母亲。一直到年,徐霞客母亲去世,徐霞客正式开始了“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的旅居生活。
崇祯九年(年),年届五十的徐霞客感到老病将至,开始了悲壮的“万里遐征”。十月开始,他遍历江西、湖南,沿途游览了西塘、龟峰、龙虎山等名胜,随后继续征途。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多万字(遗失达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只有新疆、西藏、蒙古、东北等当时少数民族统治地区没有涉及。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后半生,徐霞客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年,徐霞客已“两足俱废”、心力交瘁“,云南土司派人将徐霞客送回江阴老家,将游历手稿交给了好友季梦良整理,起初,季梦良推辞,后来接受这项工程时,徐霞客已经溘然长逝。
生前,江阴地方官探望徐霞客时问道:”何苦来哉。“徐霞客回答道:”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在徐霞客看来,自己能够和张骞、玄奘等人一样游历四方,宁死乎!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手稿由好友季梦良整理出版,在仅存的残书中,我们看到徐霞客的游历不单纯是为了寻访古迹,更重要的是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在山脉、地理、水流、地貌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战国地理书《禹贡》中记载“岷江导江”,意思是长江的发源地在岷江,徐霞客对此带有疑问,他“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最终探得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由此断定长江的源头在金沙江。直到年,国家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游历广西、云贵时,对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考察,没有仪器,没有参考,徐霞客凭借自己的一双腿,考察了近百个石灰岩洞,结果考察记录的数据和今天科考队数据长差无几,更比欧洲考察队伍早了一个多世纪。
徐霞客不仅在地理学上贡献极大,在文学领域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游记》文字精美,笔法娴熟,寥寥几语就把人仿佛把读者带到了徐霞客身边,后世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比如徐霞客描写丹江漂流的情景,“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山岚重叠竞秀“生动地写出了乘船顺流而下的感受,”泛光欲舞“则是对两岸的桃树李树缤纷绽放,花势良好的生动描写,他写龙虎山龟峰的水市洞是“时朔风舞泉,游洋乘空声色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低徘徊不能去”,把水帘洞飞泉灵动的状态、色彩、声音、气势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龟峰在描写桂林山水时,说是“如浪痕腾涌,花尊攒簇,令人目眩”,把桂林一座座俊俏秀丽的山峰比作一个个美人。
桂林徐霞客曾对黄山的秀丽这样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斯人已逝
徐霞客,作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其对山水全身心的投入,渐渐地改变了士大夫的生活观念,使他们从功名利禄、附庸风雅中独立出来。
毛主席曾盛赞徐霞客及其作品,“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
写到这,小女子也想用一句俗语和大家共勉,“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栖居。”
如果各位看官喜欢,请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