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何叫做四川并不是因为四条江穿过,而
自古以来,在四川境内就流传着一句俗语:少不入蜀,老不出川。这大概是说,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怀有凌云壮志,在外闯荡,到了年老之后,可以到四川养老,享受惬意的生活。一句话,道出了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过于舒适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因此,就有人说,四川省内物产丰富是有原因的,这是由于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条大河穿过四川省,哺育了这方土地。同时,根据《说文解字》中提到的“,贯穿通流水也”,因此四川的名字就是暗指这四条大河。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这只能算是一种巧合,真实的原因并非如此。
01
先秦时期,四川及其周边地区被称作巴蜀之地。巴蜀并不是指的一个国家,而是古蜀国和古巴国。正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慨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国第一位称王的便是蚕丛,传说他极为擅长养蚕。蜀国的领土,便是今天四川的部分地区。
相比较蜀国,巴国的统治范围更广,除了部分四川地区,还包含了周边的重庆、湖北等地。与蜀国不同,巴国是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其掌权者则是姬姓的王室中人。且巴、蜀两国向来不睦。
秦建立大一统王国后,废除原有的划分地区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原来巴国和蜀国的领地也被重新设置为巴郡和蜀郡。汉朝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西藏和川西一带便被称为益州。益州是当时最大的三个州之一,三国时期刘备便是占据了此这片广袤的土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到了唐朝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益州更名为剑南道,这是由于治所成都位于剑门关以南,同时又设立了剑南节度使来管辖此片地域。
02
直至唐朝为止,四川名字的来历尚未有可考证的历史。公元年,宋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五路,位于当时四川的就有峡路和西川路。
峡路很明显就是因三峡得名,而西川路并不是因为某一条河流而得名,根据当时的地图,在西川路范围内有多条河流。历史学家们对此解释说,由于西川路所管辖的范围主要是四川盆地以西的广大地区,这些地方大多是平原,因此命名为西川。
到了北宋咸平四年,朝廷又重新调整了西川路和峡路,将其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分别对应今天的成都、三台、广元、重庆奉节等地区。这四路在当时合称“川峡四路”,在它们中间又设立了四川安抚置使和宣抚使等官职,四川也因此得名。
0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四川理解为四条“川”,分别对应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也给四川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作用。
益州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平原广布、土地肥沃,在古代以自然经济主导的体制之下,百姓们的生活无疑是十分富足的。因此,在北宋商业大繁荣的背景之下,这片地区的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这是由成都16户富商联合发行的。从某种程度上,交子的出现促进了货币的流通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梓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其靠近大江大河,且地势较为平坦,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的信息门户,这不仅仅是对于当地来说,它还承担着政治中心进行信息交流的重任,因此也颇受朝廷重视。
利州则是四川的军事中心,一直以来,也被称作是蜀北重镇。多次出现在文人诗词中的剑门关,便是位于利州。还记得李白在《蜀道难》中形容剑门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便可看出剑门关之险要,自古以来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进行的战役少说也有上百起,剑门关也因而获得了“天下雄关”“天下第一关”的称号。
夔州与梓州相同,都临近大江大河。夔州日照充足,且造船业十分发达,因此也就造就了夔州另一个行业的兴起——盐业。《夔州都督府记》中提到“蜀盐之利,比于全国,率在中上”,夔州产出的盐在供应自己需求同时,也远销全国各地,盐业也是夔州的衣食父母。
由此看来,正是由于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四州”为四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才造就了如此一个“天府之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