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西叶明珠岷江廉韵育李拔

在福建,历史上有两位地方官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一位是明代寿宁知县冯梦龙,另一位是清代福宁、福州知府的李拔。年0月,召开福州市造林绿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专门提到:“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拔曾把做官与榕树作对比,他说,‘榕为大木,犹荫十亩’,为官者‘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李拔(73-年),四川省犍为县玉津镇人,字清翘,号峨峰,乾隆十六年(75年)进士,历任湖北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汉阳府同知,福建省福宁、福州知府,湖南长沙知府,历官至湖北荆宜施道道台。终其一生,无论在哪里为官,李拔都能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在长阳兴水利、重教育,除暴安良;在福宁广种树,首开种玉米棉花、种桑养蚕先例;在湖北荆宜施道率众整治长江…….在一邑则荫一邑初冬的早晨,雾霭蒙蒙,在福建沿海的霞浦县松城街道的西山洋一带,显得静谧祥和,薄雾笼罩下如黛如烟。在西山洋纵横巷陌的一接壤处空地上,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长溪河源”四个字,这是李拔在任福宁知府期间立的碑题的字。乾隆二十四年(年)二月,李拔从湖北汉阳同知升福宁知府。李拔到任后,系统地对闽东大地的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很快找出制约福宁发展的症结,提出了兴教化莫先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措施并制定方案,赴诸实施,造福百姓。 福宁濒临沿海,境内陂塘、沟渠、港道到处都是,李拔认为,他有责任整修好这里的水利设施。李拔说:“为官一任,倘若不兴修水利,任凭雨水横流,白白浪费掉,即使别人不指责为官不为,也有负自己的初心。”他督促福宁府辖下各县令,对各自所辖范围内的水利设施,做到应修尽修。经他督促整修的有霞浦、福鼎、福安、宁德四县的塘堰99处,桥涵6座,他亲自参加霞浦长溪河三坝的修理,并撰写《请修长溪河源议》《修理福宁郡西山三坝记》。整治后“即可以杀水之势,又可以收水之用”,能够“蓄泄有方,旱潦无忧”。如今,在霞浦县城的罗公亭墙面上镶嵌着一块碑刻《修理福宁郡西山三坝记》,上面明确记载重修三坝的艰辛历程,当年李拔对兴修水利之心,果决可见一斑。如今,这一带的河道依然泽被一方田园。整修水利的同时,李拔不忘溪流两岸的水土保持,山林绿化。李拔在其《种树说》中写到:“予作令楚中,尚未奉此令甲,教民广种,著有成效”,他还写下《请教民开山种树议》:“若将官山许民认垦,自行获畜柴薪,栽插竹木,其有主之山,谕令广行种植,无许擅行砍伐,将见发生茂盛。数年之后,材木成林,取用不竭,亦足民之一道也。”李拔见闽东地理环境很好,但遍览山野,树林凋零。他极力倡导种树的好处,不留余力地倡导种树,为山区广布的闽东,拥有数不尽的绿水青山,打下坚实的基石,才有宁德今天的绿水青山。面对福宁百姓收入微薄,生活贫苦。李拔认为福宁天气和暖,与其故乡四川天气相似,应该适宜栽桑养蚕。李拔还为此在内署试种,种出来的桑叶很肥厚。但很多人说养蚕不适合福建气候,李拔就让自己妻子杨氏在署中试养,当年就获得大丰收。于是,李拔将养蚕之法,向境内各都推广,当地百姓争着仿效,百姓普遍获利。李拔又作《蚕桑说》向上级呈报,檄传八闽,家喻户晓。福建大面积种桑养蚕,就是从福宁知府李拔开始。李拔为官勤政,身体力行。无论是治城垣、修水利,还是劝农桑、兴教化,他都亲历亲为。宁德、福鼎、福安、霞浦等地的城池修建需银余两,他带头先捐两,发动部属捐余两,并亲率僚属沿护城壕全面栽种松柳。李拔在福宁任内,一面警游惰、尚节俭、禁停棺、惩赌博、肃吏治;一面把重点放在办学上,提供经费、亲撰教材,并为诸生讲学。同时,他还主张“薄赋便民”,减轻人民负担。以至于当李拔从福宁知府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时,福宁百姓不让他走,福州人民争着抢官,一度流传“两郡争守”的佳话。李拔调任后,福宁人民还专门立了“去思碑”来记其功德。2.父行子效进士李四川犍为县文庙的大成门那绿色的琉璃屋顶上有一座三重檐牌楼最引人注目,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徜徉在文庙旁的街道上,不知不觉就到进入了文林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这条街因出了李拔及其出众的后人而得名。“学者有三多:多读、多看、多作也,而多作尤为重要,予幼时终岁勤苦……”翻开《李拔家训选注》一书,透过他的一言一行及生活过的旧居,可以看到他成长的环境及孜孜不倦的求学历程。李拔年幼时家业飘零、炊烟常断,其母周氏仍督促李拔读书不辍。为让李拔交得益友,周氏挑选街坊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儿子会课,典当头戴的簪子以招待这些学友。时至今日,每当外地游客参观犍为文庙、文林街,还有热心的当地人介绍“李母当簪为子择友”的典故呢。“李拔少聪慧,8岁就考中秀才,学习很刻苦,但前进的道路也更加困难,也遇到不少的困惑。”犍为县李拔研究会副会长赖金普说。“为学如登山,陟峨眉之颠则视皆下矣。倘一陟而止,犹未登耳。”李拔父亲经常开导他。李拔因取字“九崖”,取号“峨峰”以自勉。在读书座位边的墙上写下:“立志不在温饱,读书岂为科名”。青少年时期,李拔就胸怀大志,心忧天下,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对于立志与求学,李拔在家谱中写道,吾母周恭人尝言:“志养千口,力养一身。谓人当立志也,而力亦不可少。”李拔考中举人、进士,其求学走上仕途的道路很不容易,也相当漫长。他深知母亲周恭人说的“志养千口,力养一身。谓人当立志也,而力亦不可少”的辩证道理,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当志向实现时,可以养活许许多多的人。当志向没有实现,还在蓄积阶段时,就要想办法学门技艺先养活自己。在李拔求学之路,没要父母一分钱,都是自己养活自己。这种知行合一的品质成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学习的模范。除严格自律、清正廉洁,以忠为本、以孝为根外,李拔还根据自己平生求学及入宦的坎坷经历,在重修家谱时亲撰写了《劝学箴》《课儿随笔》《训子剩言》及“人生百年,捷于转瞬,一日不学,此生可惜”“承家以子为重,养子以教为先”等家训教育儿孙。父言慈,子言孝,在李拔的言传身教下,长子李元模敏而好学、宽宏雅致,年35岁中进士,与李拔并称“父子进士李”。此后,李元模承父遗志隐居山林,出任犍为印清书院的第一任山长,他把毕生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李元模一生清贫,桃李满天下,教子亦有方,二子李锦源、四子李宗濂先后高中进士,入仕为官,造福一方百姓。时光虽然过去近三百年,循吏李拔凛然的正气,仍在墓碑上闪闪发光,辉映山水间。3.泽传东南民爱戴不久前,犍为李拔研究会部分会员,在当地村干部的引领下,去舞雩镇康乐村探视李拔墓。历经岁月洗礼,如今,李拔墓前石人石马等遗迹残损不全,四周芳草萋萋,只剩一方高高的墓碑石,依稀还有些许往日风采,墓碑两侧附一对联“泽傅东南深得民情爱戴,学富濂洛直探道统渊源”,这是对李拔一生的高度概括。史官称“循吏”者,重农宣教、清正廉洁,观察为事、廉访为职,所居民富、所去见思。李拔墓地构建简单,正如民间亲切呼之为“青天大老爷”。“像他这样名满天下的人,逝世后没有像样的墓地、没有给子孙留下丰厚的遗产,留下的是他正直清廉的品格以及存于李氏家谱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李拔第九代嫡孙女李佳望着先祖李拔的墓碑思绪万千。时至今日,李拔及李氏家风家训在当地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孝悌、勤俭、敬法、治心、修身等家训精髓,与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有异曲同工之处。李拔生前参与修建的犍为文庙节孝坊和其子李元模修建的奎阁,如今已成为莘莘学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箕裘非易绍,儿曹当自强。澄心先洁白,动履叶安详……’同学们,这是李拔《谱成书训示后》中教导子孙如何做人做事的,意思是不可坐享祖业,必须要努力,要自强自立……”这是月28日,犍为李拔研究会国学班第十讲,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李拔家训的一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李拔精神,犍为李拔研究会国学班每周六定期开讲,讲解李拔家训的同时,结合唐诗、《三字经》等内容,为学生们带来文化“套餐”。“通过学习,在最近的半期考试中很多同学都比之前有进步,我们还要更努力地去践行李拔研究会负责人在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诺言,让拔公精神与文化惠及犍为千千万万的儿童。”研究会国学班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多维度开展李拔精神传承和宣传活动。年开展“廉政宣传周”期间开展“好风传家、亲情助廉”主题活动,乐山市纪委监委、市妇联联合推出乐山市本土“好家风好家训”优秀故事作品展播。同年9月6日,犍为县成立犍为李拔研究会,通过研究李拔精神,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挖掘和丰富地方历史文化,助力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勇于担当、敢于做事、务实创新的实干氛围。犍为党员干部培训班还开设“李拔文化”专题课程,结合电视专题片《一代循吏李拔》、书籍《李拔家训选注》,将李拔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李拔以清、慎、廉的治家为官之道闻名于世,被称为“一代循吏”,其品质和精神被誉为“榕为大木、犹荫十亩”。在福建,李拔精神就如同他最钟爱的榕树一般,在后世不断地生根、发芽、成林。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闽东历史清廉人物荟”栏目对李拔的清廉事迹进行专题宣传。在宁德市,李拔被纳入《宁德市宣传工作五年规划》重点宣传的五个人物之一,编入《闽东历史清廉人物》,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加大李拔事迹研究与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设立廉政文化墙,打造廉政文化走廊和学习园地,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李拔精神,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情怀。阅读推荐:

徐锦斌

湖天长阔

石城

短诗四首

陈启西

平凡的友谊

顧北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