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5湖库开湖捕鱼,禁渔3年效果显著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不仅涵养了沿江4亿人口,还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优质好水运往北方缺水地区,贡献巨大。同时,长江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业基地,曾记载多种鱼类,是名副其实的“淡水鱼种质基因库”。
长江全面禁渔的时间是年1月1日,在此之前,部分重点流域早已率先禁渔。比如有“生态河”之称的赤水河,从年就开始禁渔,鱼类由之前的种增加到了多种,特有土著鱼就有40多种,成了长江上游濒危鱼类的庇护所。
赤水河河谷
再例如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全省52个重点湖泊从年就开始封湖育鱼,严禁任何形式的生产性捕捞。禁渔3年来,当地渔政及相关部门不断投放鱼苗,湖库的鱼虾持续增多,部分湖库的实际资源量甚至已超过了生态容纳量。
禁渔3年首次开捕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随着长江流域禁渔的施行,部分湖库中的鱼类不断繁殖,最终会不会“鱼满为患”呢?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湖泊、水库的容量有限,空间和食物资源会越来越紧张,放流的鱼类很可能会超出原先的承载量。
在湖北省部分湖库,这种现象已经发生。以武昌区南部的鲁湖为例,该湖距离长江只有7km,面积为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m。专家估计,自然情况下鲁湖最多能容纳万斤的鱼虾,但现有的水产储量已达到多万斤,是容纳量的2倍。如果再不进行捕捞,湖中的大鱼很可能因为水质恶化而死亡。
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已经获得了相关批准,成了国内第一个在长江禁渔区内开展生态试点捕捞的省份。从1月4日到1月底,湖北省武湖、野猪湖、鲁湖、惠亭水库、保安湖将相继开湖捕鱼,每个湖泊都严格设定了捕捞计划,控制了捕捞量和捕捞规格。对于生态保护来说,适当捕捞不仅无害反而有益,渔民和消费者也能从中得到禁渔的福利。
根据专家的建议,这五个湖库的捕捞上限不应超过申报量的80%,武湖最多的捕捞额度为万斤,鲁湖万斤,惠亭水库万斤,野猪湖万斤,保安湖万斤。五大湖库的额度加起来共计万斤,上千万斤的水库鱼有望在春节前陆续上市!
如何才能做到“生态捕捞”?
这次捕捞是长江流域禁渔以来首次大范围试捕,对国内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在捕捞方式上充分考虑到了生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
第一,捕大留小,严格设定起捕规格。按照规定,每条鱼的体重达到2公斤以上才能捕捞,低于2公斤的则放回湖中,有别于以往“大小通吃”的绝户捕捞。
绝户式捕捞
第二,只捕常规经济鱼种,不捕保护鱼种。长江沿岸的湖库中有不少的土著鱼,经济价值不高,但生态和科研价值巨大;也有一部分鱼种被作为水产种质资源而得到保护。保护性鱼种不在此次的捕捞范围内,四大家鱼、鲤鱼、鲫鱼才是主要的捕捞对象。
第三,严禁电捕,采用合法渔具捕捞,网眼不得低于8公分。对于大水面湖库,国内最流行的捕鱼方式是采用“赶、拦、刺、张”的联合捕鱼法,千岛湖捕鱼队几十年来一直采用这种方式,优点是目标性强,效率高,网中很少出现兼捕鱼种。
禁渔十年后,长江也会“鱼满为患”吗?
相比于封闭的湖泊、水库,长江的体量更大,流域总面积多达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除了干流和通江湖泊,长江还拥有多条一级支流,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条,汉江、湘江、岷江、雅砻江、乌江、赣江等共同组成了复杂的水网系统。
十年禁渔后,长江里的四大家鱼等鱼种可以繁殖2~3个世代,中华鲟、长江鲟等大型软骨鱼可以从幼鱼发育到成鱼,寿命只有1~2年的银鱼、池沼公鱼则可以年年繁殖。因此不同的鱼类,种群的增长幅度有很大差异,小型鱼增幅最快,大型鱼增速缓慢。
考虑到鱼类之间的捕食关系,禁渔结束后长江里的鱼虾并不会泛滥成灾,恢复效果有限,不足以达到“鱼满为患”的程度。在禁渔前夕,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曾用八个字评价长江的渔业现状:“严重衰退,濒临枯竭”!
在年的调查中,鄱阳湖的非法电鱼现象还非常普遍,一艘电网渔船每天能捕2~3吨幼鱼,那些被电晕、电死但没捞上来的鱼更是难以估计。据统计,年长江经济带11省区共发生3.46万起非法电鱼案,平均增速为8.8%。其中,有起电鱼案威胁到了濒危的珍稀物种,胭脂鱼等国家保护动物也惨遭劫难。
再考虑到水质污染、拦河筑坝、非法捕捞、航运采砂等多个“病因”,我们真正要担心的并不是长江里的鱼太多,而是达不到预期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江在万年前开始贯通一体,鱼类的繁衍以万年为单位,代代相承、生生不息,但始终未达到“鱼满为患”的程度。
年时,长江流域全年的捕捞量为42.7万吨,80年代下降到20多万吨,年前后下降为5~10万吨。长江上万年的资源积累,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渔业减产超过8成,资源消耗速度超乎想象。
长江里的千斤大鱼能否再现?
目前来看,希望同样渺茫。长江中曾生活着全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白鲟,最大可长到多公斤,体长超过7m,在长江渔谚中被描述为“万斤象”。
调查表明,拯救长江白鲟的关键期是在年(当年白鲟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之前,最迟也不能晚于年。年底,白鲟宣告灭绝,我国的保护还是迟了一步,“淡水鱼之王”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除了白鲟,长江里的中华鲟也能长到斤以上,但同样也面临着灭绝危机。葛州坝下存在最后一个中华鲟的产卵场,从~年,研究人员连续4年未观测到中华鲟的繁殖迹象。业内人士早有预测:未来10~20年内,野生中华鲟或将灭绝。现在看来,这一预测已经苗头初现!
总之,目前的长江鱼群的储量总体还是处于衰退当中,禁渔结束后并不会“泛滥成灾”。正如研究人员所说:禁渔后,长江鱼类的繁殖规模有望恢复到60年代的2~3成。由此可见,长江禁渔还是要继续坚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