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监测台网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川省

看新时代四川防震减灾·历史篇

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其一方面,通过观测地电磁、物理场、地下流体化学等物理量的变化,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测定地震强震动数据,为应急处置和抗震救灾提供地震位置、破坏强度及影响范围、预警信息等科学咨询。此外,地震监测还可广泛服务于地震科研、国防军事、工程建设等领域。

目前,四川建成集测震、形变、重力、电磁、流体、GNSS、地球物理场流动观测、MODIS卫星遥感等观测项目于一体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站点增加到个,全省大部分地区测震监控能力达2.0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密集城市达到1.5级,部分地区可达0.5级。对省内及周边3.0级以上地震提供1-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这样的地震监测工作基础是历经几代人数十年的艰辛努力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四川关于地震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年,但真正科学意义的地震监测工作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

年,当时的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迁至四川重庆北碚,成立地球物理研究室,李善邦等人于年冬成功研制霓式地震仪。这是继公元年张衡发明地动仪后,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台地震仪。同时,北碚地震台也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地震观测台,也是抗日战斗时期中国大陆唯一正常工作的地震台。

北碚地震台

霓式地震仪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在四川建设了若干地震监测台站。

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为监测中国西部地震信息,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在成都市光华村建成成都地震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建成的第一个地震台。

模拟记录测震仪

年底到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年2月改称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西昌-渡口为中心,在西南地区建立包括30个地震台和10个流动台在内区域地震台网,其中四川境内有20个测震台。年,又增建峨眉、宜宾地震台和马边、雷波、新市镇(屏山县)和三菱岗(雷波县)4个流动台。

DD-1测震仪记录系统

年,地质部西南地震地质队(驻冕宁泸沽)在渡口(今攀枝花)的弄弄坪、密地、会理普隆和渡口三堆子分别建立观测断层微量位移和地应力观测台。年,又增建红格地电观测台。这为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长周期DD-1滚筒墨水记录

四川省有计划部署和建设全省地震监测台网,是年成立省级地震部门和研究机构后逐步开展起来的。

年2月24日大邑-芦山地震后,中央地办、四川省革委和省军区从昆明地球物理所、北京地球物理所、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和省地质局等单位调集技术力量和装备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大邑、雅安、松潘、泸定以及渡口、西昌等地增设地震台,配备测震、地倾斜、地磁、地电、重力(扭称)等观测仪器以及短水准、短基线测量观测项目,与周围昆明地球物理所、西南地震地质队已有地震台站相结合,监测大邑地震余震序列的发展和四川重点地区的震情变化,探索地震预测预报。

FHD磁力仪

年3月,四川省成立地震工作机构,接管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四川的成都、西昌、普格、昭觉、冕宁、渡口、平地、康定、泸州、峨眉、宜宾等12个地震台,地质部西南地震地质队在渡口附近的地应力观测站和红格地电台,以及成都地质学院、北京地球物理所和省地质局为监测大邑西6.3级地震增设地震台的装备,并予以整合。

-年,四川中强以上地震活跃,在相应地区增上一批地震台,尤其是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增上江油、安县、什邡、黑水、汶川、灌县、大邑、邛崃、小金、芦山和龙泉驿等流动台。这些流动台大多长期坚持并转为固定台。

重力观测仪

在此快速发展时期,四川不仅增加了台站数目,而且将某些原来单一手段的测震台增上一种或几种前兆手段,扩建成综合台,还以国家一等精密水准与基线测量网为基础,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岷江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发展地形变、重力等流动观测网。

水准、基线场地

从年下半年开工,四川于年初步建成含9个遥测子台,以有线传输为主的成都遥测台网。到年底,全省有专业地震台31个,地方和企业地震台13个,各类仪器台(套)。由人工值守地震台与有线传输遥测台网相结合,基本上能监测全省4.5级以上,成都平原与龙门山地震带2.5级以上,攀(枝花)西(昌)地区2.0级以上地震。

岷江齿轮厂地震台

年以后,四川与中国大陆都进入地震活动平静期,四川地震部门参与全国性地震监测预报清理攻关(-),认真清理每一个台站的台基勘选、台址环境变化与可能遭受干扰的情况,每一测项观测资料的精度与稳定性,以及在速报、定位以及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价值,重新审视台网布局。经反复论证,四川地震部门撤消一些台站,停测一些测项,新建由14口深井组成、配备连续自记水位仪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完成成都遥测台网从有线传输向以无线传输为主的改造,增建11个子台,扩大台网孔径,新建西昌、自贡遥测台网,显著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攀枝花钢铁公司地震台

-年,四川改造和完善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新建二滩、大桥水库2个企业遥测台网。

-年,四川完成成都遥测台网数字化改造,新建成都市、攀枝花市2个地方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完成成都、攀枝花、巴塘等有人值守测震项目及前兆台的数字化改造;实施“十五”项目“四川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增建个强震台。四川各类监测台网基本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并建成RS卫星遥感系统,推进GNSS观测网络建设,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布局进一步完善。

水化分析仪器

汶川地震恢复重建期间,四川又增建8个测震台,5个强震台,以及4个前兆台;并在测震区域数据处理中心增配核心路由器、工作站、服务器和大容量磁盘阵列等以提高地震数据接入、存储、数据处理和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四川实施“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四川子项和“四川极低频地震预测分系统项目”,新建5个前兆台,改造11个前兆台,建设6个极低频地震电磁观测站。

近年来,四川又组织实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极低频等项目,完成川滇地震预警试验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

当前,四川正启动建设《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到年,四川地震监测台站将达到个,基本消除地震监测空白区,重点监视区监测能力达到1.0级,实现超快速报能力,2分钟自动速报,8分钟完成人工初报,四川地震监测的社会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后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十一周年。十一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以法治为保障,以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可喜进展。为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组织编写《看新时代四川防震减灾》专题篇、行业篇、地区篇、历史篇、科普篇系列报道,旨在使大家增进对四川防震减灾工作的了解,树立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充分认识到“四川依然美丽、四川依然安全”,生活得更加阳光幸福,以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实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不懈奋斗!

End

文/图震之道

注:本文根据四川省年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汇报材料编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8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