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透过水利专家仰望诸子百家

古老的放水节

古蜀地非涝即旱兼有“泽国”、“赤盆”之称,丰水季节脱山夹恃的岷江在玉垒山处决岸而泄,灌城而入并沿西高东低地势倾泄而下,将数十州县一地人畜淹如鱼鳖。欠水季节大片土地又焦如赤盆民众饱受干旱之苦,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二千三百年前战国时期。

转折于公元前-年秦选任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太守深入仔细考察四川盆地地形地貌及河路之后,作出了宏伟的治水规划。他总结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旱则引灌,涝则疏导。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他将驯服岷江水龙的七寸定在玉垒山前。这是岷江挣脱群山夹恃脱缰而出的第一个平缓河床转弯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填高河床淤塞河道,河水漫灌因此而起。他选岷江出山口米处江心设堤分流,分水堤顺山形水势状如游鱼,分流处即是鱼嘴,鱼尾设溢洪堰。分水堤将岷水一分为二,原河道作外江,在靠山一侧另凿内江,即是驯害为宝享益万世泽被川东的源头。

鱼嘴工程的巧妙在于他将两江分流巧妙地大致控制在4:6比例。打造内河时用深底窄河道,而外江则是浅底宽河道,这样贫水季便于集水引流解决旱灾;洪水季节时内外江容水大致按四六比例分流,避免过多水涌入内江造成水患,这是巧妙利用自然配合科学设计的杰作,是人类史上年代最远至今管用的无坝引水古迹,是道家顺天应人精神的精典典范。鱼嘴对岷江的初步分流还不足以完全杜绝内江洪水隐患,于是他在玉垒山小腿处石质山体上硬生生开凿出一个底宽17米的楔形河床来,名曰宝瓶口,是限流控量的又一绝佳器具。嗯

虽经河水千年冲刷宝瓶口尺寸几无改变,水量过大时瓶口处奔涌不及的余水推积抬高水面,漫过溢洪堰分流而去,这样岷江再大的水也不会过多涌入内江造成水患。宝瓶口工程浩大,在那个没有铁制工具,连青铜也匮乏到只能做成皇家贵族奢侈品的年代,只能采用最原始水火夹攻方式掘沟。先将大量柴木堆烧岩体,待岩温升高后再以岷山雪水浇泼其上,在巨热骤冷两相夹激下岩石表层就崩裂脱落,只是工程进度缓慢,花了整整八年。

飞沙堰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系列工程不仅具有控流功能,设计之巧妙还具有沉沙分沙的妙用,鱼嘴处弯道环流将含沙量少的表层水引入内江。宝瓶口旁设洄水沱,内江流量低于立方/秒时泥沙沉积两处,一年一清淤的岁淘保证河道畅通;超过立方/秒时,75%的泥沙都从溢洪堰甩出,故溢洪堰又名飞沙堰,最后通过宝瓶口的内江含沙量不超过原来的8%,这是因同时治水滤沙精妙设计而享誉世界水利史的最佳案例,是人类最古老最长久不朽的水利工程,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鱼嘴一分,溢洪堰一泄,宝瓶口一卡,曾经的水害就变成水利了。

原始有用的治水工具

这仅仅是李氏父子四川水利工程的核心枢纽部分,宝瓶源流穿城而过在天府源处再次将河流一分为二。在下游合适处如法炮制,这些支流再被分成大大小小的支流,最后分成毛细沟渠,呈扇面在盆地分布开来,将曾经的旱涝双害地打造成用水如点菜的物产丰饶的桃源之乡。宝瓶源流即是扇柄是滋养天府的源头,亦是天府之国富甲天下的基础。它不仅推动大秦一统天下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滋养着天府四川。川东城市最灵动的色彩,最打动人的气质就是水了,那些穿阶绕房的灵动,那些妆点街道的温润,原来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变害为利遗下瑰宝的余辉。

战国时不仅仅只有杀伐征战鼓角暄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集大成时期,道、儒、法、墨等诸子百家各有大成奠定了中华两千多年农牧文明的根基。在此思想指导下的一线实务工作者思路开阔想象力非凡精艺精湛,创造出各行各业都江堰一样的稀世珍宝:水工、木工、青铜冶炼、金银玉石工艺、制陶…除都江堰外陕西郦山脚下秦陵地宫更是那个时代百家百业集中展示的博物馆。作为水利专家的李冰对道家天人合一顺天应人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道可道,非常道。玉垒巍巍岷江悠悠,鱼嘴分波宝瓶扼喉,飞沙堰冲刷溜圆的卵石见证了天府之国风雨沧桑两千多年历史。这些卵石坐卧河床仰望玉垒离堆~那是她们的母体,想当年人声喧嚣火光熊熊,挥汗如雨的工匠将岷山雪水倾倒在烧得通红的岩体上,伴随水火相激的蒸气喷涌,啪哧一声表层岩石炸裂崩脱而出,勤劳智慧的先民硬生生从山体抠出河床,输给下游民众玉液琼浆。脱离母体的坚硬石块本有各异造型和锋利的棱角,都一律被千年的水流砂石和时光打磨溜圆,通体润泽而平滑,或许它们亲历了大道懂得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涵意,但卵石无言。而大道何须言,只静观潮起潮落,任尔风云变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