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农意外捡到张献忠印章,卖了800万
引言
在四川民间曾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破,买尽成都府。”传说,这首歌谣早在明朝末年就广为流传——确切地来说,当时的百姓并不认为这只是一首歌谣那么简单,直到多年后,考古人员才证实了这一历史传说实则是一个宝藏谜。
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在四川的岷江内,就沉淀着价值连城的宝藏!而这些关于宝藏的传说,都离不开一个历史事件,与一个历史人物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此人便是张献忠。
01
张献忠是明末起义军的首领之一,他在军中立下了严厉的军纪,却在背地里克扣军饷,搜刮民脂民膏;他杀了明朝藩王楚王,因此获得金银百万,装满了足足几百辆马车……
许多史料记载,张献忠的稀世珍宝早在三百多年前装满了整整几十间屋子,并且,相关的历史文献中还指出了张献忠的宝藏所藏之地——《明史》记载:张献忠的宝贝埋在了成都锦江之下;《蜀难叙略》中指出:张献忠的宝贝沉在了岷江新津渡口之底;《蜀碧》中也记载了张献忠的财宝为何会出现在江口镇江底。
原来,张献忠装有财宝的船队被明代将军杨展袭击,船与财宝都沉到了江底……数几部史料中均有记载张献忠藏宝之地,其可信度可想而知十分之高。数百年间,得知这一传说的人们纷纷前往岷江渡口,希望在江底发现价值连城的宝物。直到21世纪,岷江的宝藏依然“魅力不减”。
岷江作为长江的一条支流,养育着一方百姓,它灌溉着周围的良田,对种植产业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源。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岷江境内,百姓因水灾饱受困扰也是事实。
于是,在年,四川的水利工程部门决定对岷江及周边河道进行修缮,意在疏通河道,方便江上运输,解决水灾隐患。
就在清理河道的时候,一位工人偶然发现了一块重物,经过考古人员与鉴宝专家的鉴别,这竟然是一块银锭子。工地随之“沸腾”,这一消息也传得人尽皆知。
没过多久,“在岷江河道发现价值连城的银锭”一事传遍了周边的村子,并被群众添油加醋地描述着,这时候,往往就有人被利益熏心,不禁动起了歪脑筋。
附近村子里有一位村民,在岷江附近居住已久,对岷江“沉宝”一事早已耳闻,如今一见确实是如此,这名叫吴三石的村民欣喜若狂,随即展开了盗宝行动。
吴三石的水性好,趁着夜色他潜入河底进行宝物的搜索,经过了一番打捞,吴三石收获到了一枚印章。虽然经过了岁月的侵蚀,它表面仍有些锈迹斑斑。随后,吴三石将它认真打磨了一番,印章呈现出了金光闪闪的姿态。
原来,这是一枚虎型印章,上面还刻有“永昌大元帅”几个大字。他找来相关人士鉴定,得到的结果是这的确是张献忠的印章,价值不可估量。
02
相关专家建议吴三石把宝物上交给国家,但吴三石却自有打算。他私自联系了文物贩子,以万的高价转手,在此之后,这枚金印几经周折,落入不同人的手中,3年后此件宝物被拍出了过亿的高价!
此举惊动了当地的相关部门,随即便派出了相关人士进行调查,最终找到了吴三石本人。作为当事人,吴三石立即被带走,在讯问过程中,他一五一十地表明了金印的来历……显然,这触犯了法律,吴三石因倒卖国家文物锒铛入狱,他所获的财物也被悉数充公,其“发财梦”因此落空。
其实,吴三石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岷江江口宝藏动歪脑筋的人,一些周边居民,对岷江沉底的宝藏也几近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为了打捞宝贝,他们甚至不惜花重金购买专业的探测、打捞设备。好在随着一些案子的告破,这些计划被高价倒卖的文物都被成功追回。
此外,为了不让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当地文物考古研究院还联合当地的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机构,对岷江江口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经过了当地考古发掘人员的一致努力,“江口沉银”最终得以重见天日。
结语
多年后的今日,岷江江口沉底的宝藏得以重见天日。张献忠的宝藏,赋予了岷江许多奇幻的色彩,但却也勾起了人性的贪欲,它就如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魔盒”,还是让其永远成为一个传说为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