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在岷江捡到一枚金虎,卖了1300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自古以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总是有这么一些为了钱财而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人,以至于为了钱财白白葬送了自己和他人的性命,总以为自己的行为能够隐瞒于他人,却不知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罪行被揭露的时候就是受到惩罚之时。

守宝之人亦是盗宝之人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许多的财富被埋藏于地下,自此就引来了许多盗墓贼的觊觎,企图盗墓取宝,将我国的文物贩卖于他人以获得巨大的收益。其中就有这么一个贼人,身为守宝之人却行盗宝之事。

而这个盗宝之人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农民老宋,自称于岷江之地捡到一枚“金虎”,一时利欲熏心,将其卖了万有余,却不曾想3年后惩罚来了,他的罪行被发现了。因其倒卖文物,而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然而其实当时不只有他一个人企图盗宝,有一支盗墓团伙跟他有着一样的邪念。在偏远的彭山县之中其实一直都有着张献忠沉银的说法,只不过数百年来出现过无数的有心之人,但仍然没有寻得任何宝物。

不过就在年,当时的彭山县正在建设饮水工程,施工队在展开工作的时候挖出了10枚银锭,其上刻着“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自此也证实了确有张献忠沉银的说法,自然也引起了当地人们的一阵淘金的热潮。

而这个消息也同样传到了一伙盗墓团伙的耳中,从那时候开始他们便一直在岷江之中寻宝,却仍是一无所获,不过他们也并没有就此甘心放弃,仍然紧盯着这个地方。后来老宋从外地回来听到众人都在岷江寻找宝物的消息,便想起了自己祖上守宝藏之事,于是确信了当年张献忠在岷江沉银之事。

由于老宋家中十分贫穷,一时之间便动了寻宝的念头,心中还想着自己是守宝之人,那岷江之中的宝物便是属于他的,这也就不算是偷了。抱着这种想法,老宋当晚便潜入水中去寻找宝物,根据祖上守宝人所流传下来的位置到了河岔口进行搜寻。

不曾想宝物真的被他找到了,他伸手一摸便摸出了一个金虎。而在找人鉴定之后,更是有人以万的高价想要买下这枚金虎,这枚金虎也是流入了市场。很快地当时在岷江地盗墓贼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连忙再次进行搜寻。就这样市面上就开始流出了许多地金印以及金册子。

金印的由来

后来老宋所寻到的金虎被专家证实为“永昌大元帅印”,是当地遗址之中所发现的等级最高的文物之一,对于确认该地的历史具有着极大的意义,而经过考证得知,这枚印章很有可能就是明末时期的农名领袖张献忠所制作的,而“永昌”二字也是想表达他对于时下的期待。

张献忠出身贫穷,但是他从小就极为聪慧,喜欢跟着父亲做做小生意。他本身又向往着能够维护正义,于是在延绥镇参军了,不过因其犯法,被军中除名,从此就只能流落乡间了。而后又遇上了严重的旱灾与虫灾,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朝廷也是无所作为赈灾一事也了无声息,于是渐渐民声四起。

张献忠也是组织了一支队伍正式加入起义一列,他也是凭借着自己的指挥才能将自己的队伍不断地壮大,从开始地千余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了起义军中极为强大的存在。于凤阳城一战之中他不到半日的时间就拿下了,从知府府中取出粮食分发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

后来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之后,张献忠在成都当了皇帝,国号为“大西”。在他的统帅之下的军纪十分严明,不允许滥杀无辜,各地的生活也是开始平稳了起来,开国之初便有一种兴旺之态。

后来清朝派人来招降张献忠,表明了他此前的起义做乱都是明朝的事情,到现在与清朝无关,只要他能够归降于朝廷,朝廷便可以既往不咎,如若不然彼时便是大军压境强势镇压了。而张献忠听了这番招降之语也是无动于衷,此后便展开了抗清的斗争。

江口沉银的传说

后来清朝便派大军前来镇压,而当时张献忠也是与杨展的队伍于彭山的江口展开激战,不料张献忠所率领的农民队伍不敌,打败之后只能退守成都。面对多方的袭击,张献忠也是十分果断,他决定放弃成都北上与清军决一死战。

而就在他退出成都之时亦将国家的金银财宝给藏了起来,为了日后再次领兵回成都之时能够找回这些财宝,他给财宝所藏之初设计了石牛和石鼓的记号。而他自己所携带的财宝在乘船南下的时候遭遇突袭而随着船只沉入了水中了。

后来张献忠死后就一直流传着江口沉银这么一个说法,众人也都一直在寻找着他所留下的宝藏,这才有了后面施工队以及老宋从江口之中捞出银锭以及金印之事,而老宋贩卖文物一事也是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也是派考古前来保护文物。考古队也是在水中取得足足超过上万件的文物,确定了张献忠在江口沉银的传说。

结语

而老宋世代作为守护宝藏之人,最后因为自己的一时之念将自己十年的时间葬送于狱中,原本他可以继续过着普通人的日子,但是在宝物的诱惑以及现实的残酷面前他最终还是低下了头颅,虽然获得了一时的财富,但终究有失正道,逃不过法律的追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极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证实之物,还是每一个时代之中所蕴含的文化,我们应该守护它而不是破坏它,让每一段历史都能够重现于世,让后人世代都能够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所要做的文化的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2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