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梦长江在行动宜宾三力齐发拯救国家一
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解救误捕误捞长江鲟
四川在线记者宁宁
8月23日处暑,太阳一大早“如约而至”。宜宾市江安县长江主干道上,周涛等人也“日出而作”。
驾船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船长”周涛也是队长——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支专注于鲟鱼保护的专职巡护队伍,“队员们巡护过程中若发现非法捕捞,就立即联系相关执法部门并配合现场处置。”
家住在长江边的一条老街上,周涛是土生土长的宜宾市江安县人。宜宾位于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鱼类资源丰富,其境内长江及其部分支流属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区域,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捕鱼现象盛行,长江鲟的自然繁殖在年后就已停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于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为保护和拯救长江鲟物种,恢复长江鲟自然种群,农业农村部于年5月印发《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此外,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于年1月1日起实行全面禁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外重点水域从年1月1日起实行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日常巡护。周涛供图
在此背景下,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于年7月成立。“其所做的工作属于临时救护范畴,与种业繁殖、增殖放流一起,构成了宜宾保护长江鲟的三大方面努力。”宜宾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渔业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江鲟增殖和养护成效初显,渔业秩序持续向好,各区县正积极组建渔政协助巡护队,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也进一步增强。
种业繁殖
量的突破减弱遗传多样性衰退影响
在育苗池前,观察、记录着每一尾长江鲟鱼苗的最新情况是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的日常工作。从源头上下功夫,该所正与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合力攻克种业繁殖的难关。
繁殖成功的长江鲟。周亮供图
“我们主要进行迁地保护(人工保种),并通过人工繁殖生产子一代或子二代鱼苗,然后培育到8-15cm或20-30cm规格进行增殖放流,以补充长江内长江鲟资源。”周亮介绍,繁殖包括亲鱼人工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孵化,人工育苗等方面,涵盖建设鱼池、注射激素人工催产、检查排卵和挤出精液、精卵混合、入桶孵化等具体步骤。“最后一步,待精卵混合搅拌脱完黏后,放入瓶式孵化桶中孵化,约经5到7天孵化出膜,再需10天左右时间,卵黄被吸收完,鱼苗就开口摄食了。”
在周亮看来,长江鲟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从年开始从事长江鲟研究,年实现人工繁殖,年达到万尾以上数量,-年突破百万数量级,量的突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遗传多样性衰退的影响。”目前,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与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共同保育了长江鲟原种18尾,占全国长江鲟原种数量的90%以上,成熟F1、F2代亲鱼尾以上,并首次突破了长江鲟子三代繁殖技术,具备年产长江鲟苗种万尾以上生产能力。
谈到下一步计划,他认为要把握住长江十年禁渔的契机,争取用5到10年时间重建长江鲟野外繁殖种群,实现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和增加繁殖个体数量;同时通过人工繁殖放流逐步恢复长江鲟野外资源量,力争达到二十世纪70年代前,长江鲟尚未衰减的自然状态上万尾的量。“随着长江鲟人工繁育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人工养殖亲鱼的增加,该物种的保护充满希望,未来的重点就在于野外种群的重建和自然资源的恢复。”
增殖放流
34万余尾长江鲟回归自然
6月6日上午9点30分,宜宾市在翠屏区合江门三江汇流处,一尾尾鱼儿奔向长江,回归自然。“我们专程到合江门来参与放鱼,非常高兴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一点贡献。”参与者市民何娟难掩激动。
合江门增殖放流。翠屏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数据显示,宜宾市从年开始持续开展天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已累积放流各种鱼类余万尾,其中长江鲟共计34万余尾。“现在一般是研究机构进行繁殖和科研,政府或者其他资金购买来放流,放流后渔政加强保护、巡查、救护长江鲟。”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宜宾市开展增殖放流的苗种主要由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和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供应,购买的同时二者也偶尔免费提供。
“以长江‘十年禁渔’制度为重点,让社会各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