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湔江蜀源探秘之十七鱼凫在此田于湔山

图文/舟歌

在“三星堆”发掘之前,人们对古蜀王国的研究和认识只能停留在书本的简略记载和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中。在今天看来,改变这一局面很简单,但人们却用了将近两三千年的时间。1959年和1980年考古工作者分别在彭州市濛阳镇竹瓦街村发现窖藏铜器、容器和兵器及部分工具,年代在殷周之际。其中青铜器的发现,在文化研究上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1965年清理发掘的成都百花潭10号墓,又出土了较多青铜器,其中有公元前4世纪的一件水陆攻战铜壶,全国罕见;1958年底、1986年至1987年先后两次对成都十二桥遗址的发掘,表明在古代,成都是除三星堆之外的又一个蜀文化中心,这一点在以后轰动世界的金沙遗址发掘中得到了确证。这些发掘都有个明显的特点,具有同期中原文化的影响。它们在三星堆文化之后。与此同时,另一层意义上的发掘也在科学有序地进行。在川西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及大邑盐店村和高山村等八座早期遗址。经不同程度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家们证实它们应在“三星堆文明”之前。那么,这中间很长一段蜀国历史演绎的节目又在哪里进行的呢?这个问题,直到八十年代初,三星堆的大规模考古发现之前,一直困惑着考古学界很长一段时间。

今天,历史已经作证,美丽的湔江河谷是古蜀文化的原乡。这里,其实就是“三星堆人”的真正故乡。可不?他们刚刚出世就急急忙忙地来到这里认亲。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四川盆地进行的考古发现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三星堆文化的全面发现和揭示。在这里,发现与确认了三星堆城墙遗址,并确认其为曾经消失堙埋很长一段时间的“蜀王故都”。那么,谁又是神秘的三星堆文明的真正主人呢?现在史学界已有确切答案:杜宇王朝。那么杜宇王朝又从什么地方来?“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又在哪里呢?今天,在三星堆发掘工作可以暂时打个总结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条件和必要去探讨目前众说纷纭,甚至往往被学术界有意回避的“‘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在哪里?”这个问题。

其实,前面已经提到,历史早有记载,《华阳国志/蜀志》:“鱼凫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务农”,就非常清楚地说明,湔江河谷就是古代蜀国的“立业建都”之地。自从蚕丛王带领族人通过险峻的“松茂古道”,从茂汶盆地来到湔江河谷,经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王朝,都先后在今彭州市的龙门山镇(柏灌氏)、白鹿镇(柏灌氏)、小渔洞镇(柏灌氏、鱼凫氏)、磁峰镇(鱼凫氏)、新兴镇(杜宇王朝)建都立业或开拓繁衍。近年来,通过广泛的考证,已基本被学术界重新接受、认可。这一带所流传的许多传说,更能加深这个问题的可信度。

根据四川盆地和川西平原的地理演变及考古发掘研究,我们可以推测设想,由于当时岷江流域的灌口封堵,内泽一片汪洋。茂汶到现今都江堰城区一带的地理条件远不如茂汶盆地,再加上川西平原边缘的彭、濮、梁等土著势力的强大,蜀族“南下”的主要路线应是从今汶川的雁门翻过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玉垒山(今彭州市的九峰山),从今彭州市的龙门山镇一带进入湔江河谷的。那时,“天彭门”尚未浚通,“彭门阙”关口内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大湖泊,蚕丛氏最先带领蜀族进入湔江河谷,是来到了今天彭州市的龙门山镇及白鹿镇的高山与湖泊之间的台地,他们在此“望湖兴叹”。以后,慢慢地才在小渔洞镇的蜀王山一带定居下来,固定发展。《成都记》记载:“鱼凫猎湔山,得道乘虎而去,杜宇遂继鱼凫。秦惠王灭蜀,封公子通为蜀侯。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都城。后置蜀郡,以李冰为守。冰穿两江(指岷江和湔江),为人开田。百姓享其利,蜀人始通中国。”据史料考证,随蚕丛氏迁入湔江流域的蜀族人中有很大一支在殷商早期曾从湔江,沿岷江进入金沙江流域。那时四川宜宾和云南昭通还没有被后来因地震而断裂的金沙江隔断。他们顺江而行,进入了昭通。昭通是一个地处大山怀抱中的小平原,地质和茂汶盆地及湔江河谷极为相似,这支南下的蜀族人就在此找到了生存的感觉。他们在那里僰人和彝人的包围之中,艰难地发展并站稳了脚跟,逐渐强盛起来。

但昭通这个地方的平原面积不大,有碍蜀族人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且僰、彝势力又相当强盛,对其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留在原来湔江河谷的蜀族又深受平原边缘的彭、濮、梁等方国各族的欺凌,势单力薄。因此,客居昭通的那支蜀族就在首领的带领下,决定北上,重返故土,再铸祖先鱼凫氏曾经在湔山及湔江河谷创业发展的辉煌。他们浩浩荡荡,溯岷江又回到了鱼凫故里“湔山”,即今彭州市磁峰镇鹿鸣河畔北面的皇城山,再创家业,建立了杜宇王朝。在湔江流域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种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的鸟叫杜鹃鸟。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在山间树中飞鸣。蜀人是崇鸟的民族,于是这支重迁回来的蜀族,就把这种鸟神化后作为自己部族崇拜的图腾,以表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返回故里的决心。他们的首领自然就称“杜宇王”。现流经彭州市磁峰和桂花两镇的土溪河,当地百姓都还称其为“杜宇河”。不久,又将其“皇城”搬迁到蜀族聚居相对集中的“瞿上”(今彭州市新兴镇阳平观一带)。从此,杜宇在此“教民务农”。日益强大的杜宇王朝把五谷栽种技术传给周围各族,深受各方国爱戴拥护,杜宇王也最终被推举为各族盟主。这时,狭窄的湔江河谷再也不适应其进一步发展了,建立新的都城成为必要。于是,他们沿着湔江走出狭窄的“天彭门”(即“彭门阙”或“天彭阙”、关口),再经湔江径流马牧河、野鸭河(鸭子河),自然地来到了广阔无垠的川西平原。最后,定都在现今广汉市的三星堆一带,最终在传说中的“大洪水”之前的“都广之野”废墟上,建立起了强大的“三星堆王国”。

由此可见,湔江河谷是三星堆文明的缩影。无可置疑,三星堆发掘中的很多难解之谜,认真研究,都会在其上游的湔江流域找到解决的答案。在我把这些问题交给学术界的专家研究之前,还是想和读者来如实地探讨一些相关问题。在抛出结论之前,我们应该先来分析具体事实。我们先把目光校正,站在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以北40公里的广汉市三星堆这个地方,再向西北沿着汩汩而流的马牧河和悠悠东逝的鸭子河溯流远望,你的目光将投向河流上游,来到被历史誉为“天地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的彭州市,聚焦到美丽的湔江河谷。我曾沿着造就“三星堆文明”的两条古老河流——湔江和鸭子河经过数次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很多古代地理资料,完全可以断定,这两条亘古未变的河流就是三星堆文明的“母亲河”。它们自古以来无数次地变流,却从未改变过对三星堆文明的润育。

《平原》(9):涉过一条小河

涉过一条小河

又一条小河

走过一个村庄

又一个村庄

平原,你的胸怀

是多么的宽广

你的爱,无边无际

你的微笑就是阳光

多少次,我在你的怀抱

背着行囊,匆匆而行

看不见

你涌起的滔滔群山

你的乳房像太阳

翅膀在远方

涉过了一条小河

又一条小河

走过了一个村庄

又一个村庄

我在平原的怀抱纵横驰骋

她春天的手为我搭桥

走吧,走吧

路边站立着

顽强的野花

那是平原无处不在的

微笑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4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