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国家级经开区获批,百年变局下,中国重

编辑:康丹

成都60年的「老区」——青白江,升级了。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成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设立地点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和金堂县,这是全国首个以国际铁路港为依托的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以临港制造、先进材料、国际商贸物流为主导产业,共包含青白江国际铁路港、青白江欧洲产业城和淮州新城三个产业功能区。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空间结构图

从四川成都青白江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之于青白江区、之于成都,乃至整个西部,都有重大意义。

青白江的新动能

说到成都区域经济龙头,人们会提到高新区,但在重工业时代,这个地位属于青白江。

青白江是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工业区,四川省重要的冶金、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

年,依托攀成钢、川化两大企业发展壮大,青白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县。

这样的成绩基于一个逻辑:在重工业时代,中国处于稀缺经济阶段,企业拼的是产能和生产效率,生产线就是竞争力。但跨入信息时代后,数字经济对城市传统动力结构产生了冲击,青白江旧有优势不再,新动能又未形成,地位也从当年的一哥,逐步下滑到中心城区行政区的最后一位。

青白江痛定思痛,决定转型。年,青白江关停了铁厂最后一座炼钢的高炉,全力拥抱「一带一路」,开始以港立城。

交通方面,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构建起以成都为枢纽的通边达海、内畅外联国际陆海联运通道体系,南向连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产业方面,青白江产业也从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逐步切换为科技创新、物流贸易、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供应链产业等现代产业。

转型后的青白江,为自己吸引来更多「好运气」,近五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与其相关的重磅利好政策。

年,青白江被纳入国家第三批自贸区;

年,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

年,中央强调西部大开发,提到研究按程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让青白江再度成为焦点;

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成都青白江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过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的发展,加之目前政策和规划的加持,在经开区打造泛欧泛亚、向西向南开放的内陆门户,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过程中,青白江的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提升开放格局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同时也完善了成都水陆空立体大通道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对外开放格局。

大航海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都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重庆的港口。

从地理上来看,重庆扼守住长江上游咽喉位置,自19世纪末开埠以来就是云贵川与沿海之间的连接器。对西南片区来说,从这里进行货物集散,最为经济。成都的重型机械装备和汽车,有段时间就把重庆港当做唯一的出海大动脉。

为了摆脱交通上的依附关系,10年前,成都在乐山修建了「成都港」,随后又开工了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上个月成功升级乐山到宜宾的岷江航道,实现了吨级船舶常年通航,吨级船舶丰水期通航。以后成都从乐山出海,相对于重庆港可节省约一半的陆路运输费用。

水运成本低,耗时长,适合纺织、皮革、矿产等低价值商品的运输。但在西部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体积小、重量轻的高附加值产品涌现出来。对于这些商品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线,快速抢占市场比什么都重要。

比如一批货值几百万的芯片,从重庆走长江水路到上海要半个月,从上海转运到东南亚,全程下来就要40天左右,资金沉淀周期很长。如果用飞机运输,几个钟头就能抵达,资金回笼的速度非常快,这是水运远不能及的。

因此未来有没有大型空港,能不能更快接轨世界,对于一个想要挤占产业链上游的城市来说,极其关键。而成都月底即将开通的天府国际机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航空港。这一空港优势,成都无疑占据在手。

不过航空运输虽快,但运费昂贵,除了产业链上游的高端产品,一般消费品还是得靠铁路港。中欧班列(成都)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其货物运输时间为海运的1/3,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8,是中端价值消费品最适合的运输方式。

从数据也可看出,近年来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对外贸易中地位日益凸显,集装箱运输方式已占全球货物贸易价值的30%以上。

年,首趟成都中欧班列从成都青白江出发,8年来,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列,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列。以中欧班列为引擎,成都国际铁路港助推内陆开放经济发展,推动了电子、汽车、机械等适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本地货源占比超70%,年均带动进出口贸易亿美元以上。

借助成都港、成都国际铁路港、航空港的打造,成都建立起水陆空一体化的对外开放大通道体系,分别满足了低中高三类不同价值区位的商品的运输需求,从根本上打破了成都、乃至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

西部崛起,近在眼前

地缘位置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天花板高度。以往以成都为核,附属于东部的西部片区,正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凭借地缘优势逐渐崛起。

以前依靠东部沿海,通过航运连接欧美的外循环路径,是我国主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情况下,处于内陆边陲的西南城市,只能是东部沿海城市的影子。

不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东部沿海为核的经济运行局面正在发生百年之大变。双循环模式下的外部链接通道,正由依靠东部沿海通过航运连接北美,转变为以西部为基地通过陆空抵达欧亚。

种种信息透出一个信号:中央想要把西部打造成亚欧板块的贸易中心,而成都无疑是这个中心上最闪亮的星。

△连接世界的成都

在战略政策层面上,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建好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四川同意设立东部新区。这样,成都跨过龙泉山,通过东部新区,可实现成渝的相向发展,同时也带动四川各城市协同发展。

在枢纽建设层面上,即将投运的天府国际机场,将助力成都加快形成「一市两场」格局,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同时,借助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加密国际铁路通道网络,加快班列海外枢纽节点建设,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空港、陆港两港联动,会进一步打开成都对外开放格局。

加上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礼包,新一轮区位优势西移明显。站在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的前沿,以成都为核的西部片区将汇集更多的金融、信息和人流。

百年发展大变局下,西部崛起,已近在眼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9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