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古蜀先民在宝墩

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

先秦时期,巴蜀之地被认为是不与中原相通的蛮荒之地,秦汉之后才步入文明阶段。有关蚕丛纵目、鱼凫成神、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生动传说散见于《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文献,但人们大都认为这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没能与真实存在的古蜀王国发生联系。直到年,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青铜器、金器,才把神话拉进了真实的历史,证明了古蜀文明的辉煌璀璨。

人们一面惊叹于古蜀先民非凡的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一面不禁产生疑惑:如此厚重与神秘的古蜀文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创造这一伟大文明的古蜀先民又是从哪里来的?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

高山来客

上古时期,川西北的岷山山脉降水十分充沛,发源了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在地势的制约下,流向四川盆地。当时的成都平原汪洋一片,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先民们只能散居于盆地边缘的高山地区。

多年前,在岷江上游狭长的河谷地带(茂汶盆地)就居住着一批先民,他们靠种植粟和黍之类的旱地作物为生,勉强维持着生存,形成了十余个大小不一的聚落。

后来,整个中国气候甚至世界气候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很多地方遭受了持续约年的干冷气候的严重影响,导致埃及、希腊、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崩溃和人类的迁徙。茂汶盆地的旱地作物产量也大大降低,先民们开始尝试寻找迁徙之路。

持续的干冷气候对于其他地区也许是灾难,但对于蜀山下的岷江流域却是一件好事,这里不再是汪洋一片,河水逐渐消退,沼泽渐渐萎缩,形成了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水文环境的极大改善,为山地先民迁到成都平原定居繁衍和种植生产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在距今年前,一大批古蜀先民沿着岷江往南迁徙,来到新津。

?古蜀文化迁徙示意图

神秘王国

岷江纵贯新津,南河、西河、金马河、羊马河如扇面一样铺开,在新津东南相汇,江声万里,滔滔东流。新津这片土地,得水之灵气,长养万物。鱼虾螺蚌,充盈河流;飞禽走兽,遍布林间。

?宝墩遗址出土的兽骨

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先民们在新津选择了两条河流之间的一块大台地定居。在这里,他们不仅没有放弃粟和黍等旱地作物,还利用平坦、肥沃的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

定居地湿地众多,外有河流,为先民获取鹿、鱼、鸟等肉类食物提供了极大便利。周围的茂密森林,又提供了足够的蔬菜、果实、调味品、薪柴和建筑材料。除此之外,古蜀先民的家猪驯养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

?宝墩先民渔猎图(周国雄绘)

后来,古蜀先民们学会了水稻种植技术,并利用地形地利施行农田水利建设。为了灌溉水稻,先民们挖掘壕沟直接与古河道相通,有效支撑了稻作农业。不久,水稻就替代了以往的旱地作物,成为古蜀先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这种水稻种植为主、家畜养殖和渔猎为辅的生产方式,奠定了天府农耕文明的基础。随着人口的迁徙,这种生产方式从新津传播到整个成都平原,为古蜀的人口发展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宝墩遗址出土的陶灶

这是目前成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灶,故被称为“成都平原第一灶”该灶外观呈直桶形,通体饰粗绳纹,内壁等距分布有7个长约7厘米的支丁,一侧有略呈半圆形灶门,高28厘米,直径30厘米。宝墩先民利用陶灶将陶器架高、烹煮食物。

随着水稻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家畜养殖技术的提升,古蜀先民的生存与繁衍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人口开始迅速增长,聚落规模越来越大,周边的小聚落也逐渐往这里集中。

为了防范洪水侵袭、保护水稻种植,古蜀先民在新津建起了成都平原第一座城一宝墩古城。最初,古城只有60万平方米,但迅速增长的人口很快就使得旧城不够居住了。

?宝墩遗址出土的陶器

于是,先民们便在旧城墙的外围又筑了一圈更大的方形圆角的城墙,宝墩古城的面积达到约万平方米,成为新石器时代全国第四大史前城址。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要调动起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时间、有组织、有分工地修建这么大的城池,那一定存在一位声望极高、地位不凡的首领居中发令、统一调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制度和权威,为成都平原各聚落之间的统一和古蜀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宝墩古城遗址内城、外城平面图

随后,这种筑城技术也逐渐从新津传播开来,这才有了后来的大邑盐店,崇州紫竹、双河,都江堰芒城等几座古城。这些古城的城墙都沿用了新津宝墩古城“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建筑方法,三星堆古城的修建也明显承袭了这种方法。

有了高耸的夯筑城墙、宽大的护城壕沟的保护,宝墩先民们安心地在经过合理规划的联排房屋里居住。手工业也独立区分了出来,先民们以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制作陶器,而且器型富有变化,生产技术十分熟练。他们还熟练掌握了切割和钻孔技术,能够通体磨制石器。遇到重大事项,首领会召集全城的居民到专门修建的大型高台和会议厅进行议事。在学会“刳木为舟”后,宝墩先民们还泛越南河,到山上祭天……这所有的一切,孕育了灿烂的宝墩文化,成为古蜀文明的中心。

?宝墩遗址出土的双孔玉刀

失落文明

可惜,包括新津宝墩在内的几座古城,延续使用的时间都不长,大约-年便废弃了。这些古城选址时,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大多修建在河流旁的台地上。一旦河流改道或洪水来袭,冲毁城墙,城内就会被淹。而新津地区地势较低,处于几大河流的汇集处,相对于成都平原其它古城而言,宝墩古城更易受到洪水的侵袭。

距今大约年前,宝墩古城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水灾,洪水从3条较大的古河道由西北方向冲毁了城墙。新津宝墩,这个成都平原最大的史前古城,因为洪水而成为断壁残垣,随着岁月流逝,湮没在地下。随着这些古城的相继衰亡,大多数人口逐渐向成都腹心地带和鸭子河畔的三星堆古城转移,走进了青铜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年左右,古蜀文明的中心从三星堆古城迁移到今成都金沙遗址,成为古蜀王国新的都邑。

?古蜀文化发展演进表

到了开明王朝时期,古蜀国先是沿用蒲卑时代的都城郫邑,到了第五代开明王时,将都城从“郫邑”迁到了今成都旧城的西南部,名之为“成都”,从此成都就成为四川盆地及西南地区的中心。

公元前年,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最后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墩对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

?宝墩遗址发掘区航拍

9年,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段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中,将宝墩遗址列为其中的重点项目开展。当年随即发现并确认了宝墩遗址外城墙,奠定了宝墩遗址作为拥有内外城墙、并且为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的地位。

9年至今,每年的9月至次年1月,是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宝墩遗址的发掘期。随着多年来不断开展的发掘工作,这座大型史前城址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文化遗存为我们构建了宝墩先民的生业形态和宝墩古城的社会结构,证明长江上游的文明曙光开始闪现。宝墩遗址也因此成为了成都平原迈入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历史见证。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在宝墩遗址现场

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发现和研究,证明了成都平原为长江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关键证据,对研究长江流域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发展轨迹具有重大意义。

年10月,中国第二届考古学大会在成都召开,探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三大考古学领域最新课题。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对宝墩遗址的发现意义高度概括道:“宝墩遗址的出现,找到了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将成都的历史带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程,长江上游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代表,如果没有宝墩,那这一块就是一个空白。宝墩文化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撰文:何毅豪、干倩倩

声明:本文版权归新津区地志办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方志新津”。

新津区地志办面向全区征集家谱、族谱,讲述新津土著及移民家族历史,传承艰苦创业精神。诚邀读者提供宝贵资料与线索。联系,电子邮箱:

qq.con

「往·期·回·顾」

?从三星堆到宝墩,在古蜀文明源头揭秘古蜀人的图腾崇拜

?走近清代新津读书人

想了解更多新津故事,请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