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2成都都江堰是如何工作的为何
看过都江堰的朋友,一定会为它的巧夺天工而叹为观止。
如果您看后无感,多半是没读懂它背后的文化与智慧。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襄王末年,由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建设完成。它的建成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料记载,都江堰落成三十余年后,秦始皇便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
都江堰设计极为精巧,目前依然庇护着成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伟大工程。有学者认为,它的贡献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长城。
都江堰凭借天然的地形与水势,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核心部分组成。
鱼嘴位于都江堰的最前端,当岷江水流至此会被鱼嘴分为“内江”和“外江”。此时只有内江的水,可以进入成都平原。与此同时,李冰在设计的时候,内江低于外江。
于是秋冬枯水的时候,也确保了有六成水进入内江。而到了春夏丰水时节,因弯道动力学的规律,大量的水会流向河流弯道的内侧,也就是外江。这时候,至少有六成的水被外江排泄,保障了成都平原水量的稳定。
同时,内江入口处河床凹陷,外江入口处河床凸起,按照水流的自然规律,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排走。
接下来,为了解决内江沙石的问题,就有了飞沙堰。
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的堤坝,当内江的水流经此处,正好被狭窄的宝瓶口制约,在飞沙堰的附近形成漩涡,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
宝瓶口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这里本来是玉垒山上的一道石壁,当年李冰带领民夫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开凿而出。宽约20米,千年未变。
宝瓶口约束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会被宝瓶口拦住,当水位上升到一定刻度,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又可以通过排洪渠排往外江。
都江堰,绝对称得上“天人合一”的伟大作品。时隔千年,依然绝响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点赞、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