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数人向往的生活,原来就藏在成都这个地
传统川西林盘,
可以非常国际范儿;
普通农家院落,
也能变身成为艺术品。
01:21乡村振兴战略,
为新时代农村发展,
擘画了一幅宏伟而壮美的蓝图。
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正在成都缓缓展开,
一条“既带动村民致富,又弘扬传统文化”的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成都逐渐形成。
崇州道明镇,世界闻名的竹编之乡,也是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目前,成都正在编制竹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据市林业园林局介绍,目前已确定“一带、两园、多基地、全域布点”的重点工作。“一带”:即以“道明竹业”为示范的龙门山竹产业带培育。“两园”:则是对望江楼公园里的竹文化品质进行提升,以及天府植物园中天府竹园和天府熊猫谷的联合打造;“多基地”:指的是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范围内,培育多个集中连片现代竹产业基地。“全域布点”:即打造星罗棋布的川西林盘特色“岛式”竹林院落,并在全市绿道、小区、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等绿化美化中,增大竹子使用比例,打造竹子绿化精品景观。
凡朴生活圈
崇州集贤徐家渡林盘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述了这样一组美妙、静谧的生活场景。
一千多年后的成都,陶渊明笔下的诗意照进了现实。
在崇州集贤徐家渡林盘,通过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一个名为“凡朴生活”、谐音“返璞归真”的生活圈,正走出一条多元文化跨界融合、产业发展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路径。
不同主题的木屋别墅“将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从成温邛高速崇州西站下去,一路向前直达崇州十万亩良田,再深入良田腹地,看到路边显露出满是涂鸦的木板围墙,“凡朴生活”就到了。
走进凡朴生活,绿树成荫、蔬菜成畦,青砖碎石铺地,流水潺潺绕路而来。在绿树、翠竹掩映之下,一栋一栋的木屋散布其间,满足餐饮、住宿、阅读等不同需求,人在其中,整个心都宁静下来了。“凡朴生活取了一个谐音,就是‘返璞’,返璞归真的意思。”凡朴生活团队成员涂海霞如此介绍。
凡朴生活是一个民宿聚落,里面有不同主题的木屋别墅,住宿标准大约四百多元一晚,也有适合背包客的胶囊旅社,仅需几十元就可以住宿一晚。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民宿聚落,里面还融合着有机农场、轻食餐厅、自然学校、孤岛图书馆,等等,是一个集乡土教育、农事体验、文化交流为一体,颇具国际范儿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曾经,涂海霞是一名媒体人,担任过某大型电商平台的副总裁。回归田园生活,她和团队成员将凡朴生活打造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将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他们的行动和崇州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的“五原”要求高度一致,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
举个例子,凡朴生活的木板围墙,所用的木板全部来自附近村落居民旧宅翻新时拆下来的木板,循环再利用,辅以生动的涂鸦,形成不一样的风格。再比如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自循环系统,不仅环保还节能,“夏天都可以不用空调的”。
“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林盘变景区、村民变股民
穿过凡朴生活后门,只需几步,就到了集贤乡山泉村十组村民鲜德清的家。
“我做了20多年的豆腐,以前都是把豆腐拿到街上去卖。”自从凡朴生活来到村里以后,鲜德清的家变了个样,生意也变得多样化了:门口挂起了“凡朴鲜豆花”的招牌,留着预约电话,小院的门常年敞开,为游客提供豆腐、豆花等特色生态食品。崇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凡朴生活的带动效应之下,徐家渡林盘35户原住民联动起来,根据自身情况发展产业,村集体同时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形成“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社区共营模式,“林盘改造后‘产业结构单一、社区治理乏力、新村活力不足’等问题迎刃而解”,逐步实现“农田变农场、林盘变景区、村民变股民”。
道明竹艺村
崇州市道明镇
成都平原中坐落着许多川西林盘,那些川西建筑风格的精致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耕地等等自然交织交融,自成一派天人合一的美景。但是有一处林盘更显得与众不同些。那确凿无疑是个村落,但从空中俯瞰,几乎见不到农家建筑的痕迹,只见得到绿树翠竹之间,精巧点缀其中的“竹篮”、“草帽”。这里就是位于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
5月26日上午,成都市各级各部门相关负责人来到崇州实地调研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情况。竹艺村,就是其中一个点位。
“天人一体”设计登上国际舞台
“竹里”,如今成为了竹艺村一座高颜值建筑的名字。竹里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设计,从上方俯瞰,形状像数学符号“∞”。回归平地,除了它特立独行的建筑形态,更令人称赞的创意,是其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竹编特色。整个建筑的外墙、内里,通通与天然竹木结合。连内饰,桌椅,都是竹编特色,整个建筑既像竹林里点缀的精致草帽,又极富现代与古典融合的中式美感。
墙外,是青翠竹林和林间小径,伴着村落的鸟啼与青烟,“竹里”与这里的一切,浑然一体。
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于年5月26日-11月25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展出。“竹里”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此时,已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竹子编织的村庄细节之处皆艺术
其实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它指的是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九、十一、十三组所在区域,共86户村民。
遵生小院、三径书院、闲来酒馆、青旅无间、竹编博物馆……这一系列根据原有农家院落改造而成的功能区,不仅清新文艺,且在建筑的包装设计上,处处运用了“竹”的细节。竹篱、竹墙、竹灯、竹窗等等元素,让所到之处的建筑,各个都能与自然相融,与“竹艺”相融。
再来到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第五空间”,这里原本是要作为提升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但该村党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仅仅打造一个卫生间是不够的,需要将建筑的功能复杂化。于是,第五空间如今除了是干净、现代化的的公共卫生间,还承载了村民们收取包裹、金融终端服务,以及活动交流中心等种种功能。
如今,竹艺村已成为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诞生的一个范例。不仅村庄美,人人懂审美,更开拓了多项产业。尤其是与传统竹编工艺相关的产业,既带动了村民致富,又弘扬了当地传统文化,发展了当地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比如“丁知竹”竹编工坊,不仅展示着竹编手工技艺传承人丁志云及其家人的手工艺品,还肩负传承和发扬的重任,为各界愿意学习体验竹编工艺的爱好者们提供培训和体验。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尹沁彤刘友莉王垚
摄影记者陶轲刘海韵
编辑余孟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