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座漂浮在湖上的建筑,藏着成都的DNA
“
水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是城市文明的摇篮。城因水而起,国因城而起。
//
成都,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本原。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两山夹一平原的成都,占据了四川盆地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平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岷江水系、沱江水系让这里成为四川盆地河网最稠密的地区。
发达的水系也带来频繁的水患。古蜀国的历代统治者为治水伤透了脑筋,但始终没能根除这个问题。就在全成都一辈又一辈人为之焦头烂额之际,李冰出世了。
都江堰与岷江
说李冰是天才,真的一点不为过,他把岷江”搬到“了成都,他将锦江分成了两条河——府河(郫江)与南河(流江),合称锦江,更是因为他,才有了闻名于世界的水利灌溉系统都江堰。
所以成都,也“因水而灵动”,成为了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膏腴之地。
//
让成都的水上生活“漂浮”起来
//
如果,将成都的水上生活漂浮起来,将会有怎样的际遇?水与城市的当代新型关系在成都又会是怎样的?
年,著名建筑设计师、城市研究者昆勒·阿德耶米带着这样的问题受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之邀来到了成都,试图找到答案。在一次和茶馆老太太的聊天,让他开始研究起岷江水上生活的形态。
他去到都江堰,研究了闻名于世界的水利灌溉系统,走访了川西民居,观察成都人与水的自然和谐相处,7个多月后,锦城湖上便多了一个“漂浮”的岛屿。
“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就是这个“漂浮”岛屿,它是以昆勒年在尼日利亚最大的城市拉各斯的海边水上社区马科科发起,NL建筑事务所协同当地居民,使用长期积累的生活智慧建造了一个公共空间“马科科漂浮学校”为原型打造的,是“马科科漂浮学校”的第四个原型和第三个版本——作为一个由预制结构件自建组装而成的水上建筑。
昆勒·阿德耶米/NL建筑事务所
“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实景图
年
摄影:高浩轩
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昆勒将最初从尼日利亚拉各斯的马科科水社区汲取的灵感,引入成都这一座傍水而居、依水而生的城市中,并因地制宜,让其参与到了一个维持了多年的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的历史动态之中,从而获得新的生长,也复苏了成都古老又当代的人同水之间的文明关系。
//
漂浮在水面上“四川金字塔”
//
整个“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由这三个漂浮的“四川金字塔”所组成,它们分别是一个开敞的音乐厅、一个室内展览空间和一个小的信息亭,造型别致,设计感十足。
昆勒将大量的四川元素融入到此次成都的“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让成都古老与现代的文化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使用木材搭建出主体结构,并将成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竹子融入进建筑中:覆盖在屋顶及外立面竹艺编织、连接陆地的竹篱、摆放在广场上的竹椅等,平衡其对极简的工业化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追求。
昆勒·阿德耶米/NL建筑事务所
“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作品结构图
摄影:桌子
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而金字塔型的木结构框架,灵感则来自于自于古老的都江堰建筑,可以确保即使水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整个建筑空间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除此之外,“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通过底部的浮动系统使得它能够可以轻盈地浮在水面上,如此形成一种“临时停泊”漂浮模式。
不仅如此,令人惊叹的是,这个不算大的“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却拥有着惊人的载重能力,最大的三角形装置可负重80吨,最多可供多人同时聚集在此。
就这样的三个可爱的小房子聚落般地环绕着一座三角形的公共广场广场上空旷的空间,足以让人们聚集在这里思考艺术和水文化,并憧憬生态的未来。
●●●●●
昆勒·阿德耶米认为这不仅是一座“漂浮建筑”,实际上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