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治水之洪水和内涝的双重威胁影响了北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心若相惜一抹,今天小编带大家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即农业与治水之洪水和内涝的双重威胁影响了北方村落的居住形式!
一些证据表明,抛开这些自然灾害不谈,汉初的农民仍能在每四年里生产五季庄稼—这意味着,多数年份是一年一季,在好的年份则是一年两季。一个世纪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世纪末的文献描述了黄河流域所使用的最先进技术,表明农民常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他们通常是在春季种植高粱或粟,在冬季种植小麦。因为冬小麦是在7月收获,这时候再种植粟就太晚了,所以收获小麦之后通常接着种植在夏季生长的农作物,比如大豆。
在最好的环境下,能够在两年里种植三季农作物(这样在四年里就能收获六季作物,而非五季)因为每年的无霜期能达到6至7个月,一个农民必须在结霜之前的6个星期内既收获春季作物,又种植冬小麦。洪水和内涝的双重威胁影响了北方村落的居住形式。在帝制时代早期,村民们依据旧石器时代的模式,在高地上建房群居。与此形成对照,举例而言,成都平原处于长江中游的水利系统之中。
公元前2世纪时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修建,它消除了洪水的威胁,使得房屋能够广泛地分布于乡野之中。中国北方的乡村是有核心的、紧密联系的、内旋的,它比那些南方的农村有着更高程度的内部团结性,但是在市场网络和更广的区域经济方面却缺乏与相邻村庄的密切联系。当洪水与内涝没有威胁北方农民的庄稼时,他们还要担心干旱。中国北方平原每年总降水量变动非常大。
干旱年份的降水量可能只有多雨年份的12%14%,即便在好的年份,也只有10%—15%的降水集中在春季——这是粟生长最重要的时期。从第一个王朝的建立到清前期的这年里,中国北方平原遭受的干旱有记载的就有次之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8年里,有7次主要的干旱。人口的增多,新的工业化进展,家用冲水马桶和洗衣机的普及,为满足肉类产品需求的增高而导致供应家畜的苜蓿产量的增长。
这些都使得近期对水的需求急剧上升。地下水现在比地表要低英尺以上,这使得很多水井都无法再继续使用。与低平的中国北方平原相比,长江以南的地形主要是山脉与丘陵。中国南方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南方(包括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大略相当于现在的福建省),以及西南地区(包含云南省和贵州省)。东南沿海多山,但是河谷一带作物却是高产的。这个地区在汉朝覆灭之后,因为汉人向南方的迁徙而首次受到汉人影响。
但是直到唐朝以后这一地区才开始慢慢入主中原文化,直到8世纪,才在朝廷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因为它有大量的自然港,所以比中国其他地方更依赖于渔业和国际贸易(10世纪后尤其重要)。最终,东南沿海的发展使之与中国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紧密相连,从而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才逐渐平定下来的,所以在南北朝的历史中并没有被明确提及。
这个区域是山区,低地覆盖着丛林,并且仍然被不同部落的族人占据着。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汉江、赣江和湘江。它又可以被划作三个大区域: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四川。中国南方享有规律的降水和繁多的湖泊、河流和溪流,但是因为它崎岖的地形,大规模农业只可能在河谷、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围绕着长江中游湖泊群的沼泽地区(只在较晚时期,来自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才得以在丘陵地区种植)发展。
只是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山坡上的梯田才变得意义重大。长江中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敌对竞争构成了南朝政治史的框架,正如关中与关东的竞争决定了汉代的历史。长江中游地区包含两个大湖——洞庭湖和鄱阳湖,还有一系列较小的湖泊和沼泽地吸纳春季和夏季的大量雨水。这些湖泊的水源主要来自三大支流:汉江,从西北方流来,提供了一条向南方移民的主要通道;湘江,从南方流来,在今天的湖南省汇入长江。
赣江,同样是从南方流来,但是更靠东一点,从今天的江西省汇入长江。一旦经过赣江进入长江下游(第二个大区,长江就再没有主要支流。长江流速减缓并变得非常宽阔,以至于都无法看到对岸。长江所携带的沉积物在入海口积淀成为一个巨大的三角洲,以每70年生长一米的速度继续延展。四川的岷江流域成为长江流域的第三个大的区域。由于广泛的灌溉工程,这个区域的低注地区在帝国早期就非常高产。
但是四周环绕着的高山将这个区域与中国的其他区域隔离开来。长江通过著名的三峡后离开四川,三峡是水路的危险地段。蜀道之难意味着四川很难成为一个大国的根基,但它在三国时期却是蜀国创立者的避难所,也是8世纪中叶安禄山叛乱时唐朝皇帝的避难所。在汉朝瓦解后,四川的孤立也为建立一个独立的神权王国提供了便利,从而在道教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国南方首要的自然环境威胁并非如北方那样是洪水或者干旱而是过多的降水。
它常使低地成为泽国,既难以耕作,又容易形成瘴气。在汉唐时期(公元前—公元年)的文献中,南方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疾病与有毒的植物蔓延,还有凶蛮的野兽和更凶猛的带有文身的部落土著。这是一个流放之地,很多获罪的官员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的原住民讲着来自黄河流域的人们听不懂的语言,这些语言或许与现代泰国语、越南语、高棉语有关系。
在史前时代,那些居住在长江以南的人群在文化上与东南亚的内陆和沿海国家都有关联。今天小编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吧,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留言,喜欢本文的话,给小编点个赞哦!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