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青城山下高进士巴蜀夜话
卞再斌(四川都江堰)
高进士大名高溥,又名高文溥,别号城南,为青城山镇(原太平场)芒城村“高家衙门”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卒于光绪元年(),享年82岁。文溥幼年好学,为人忠厚,投师于清代贡生宋灵岩先生门下,拜师求学,寒窗苦读。于清道光元年()考中举人,道光十五年()考中三甲第名进士,任广东知县。本应春风得意、走马上任的高溥,却以母亲骆太宜人年迈衰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春秋高不出为由,奏请朝廷先回家侍养老母,并获朝廷恩准。不仅体现了他“百善孝为先”的孝德和“忠孝不能全”的政德,而且这也是他为官做人的高尚美德。
同年,辞官还乡的高溥,见有钱人家的子弟都在各自的私塾里读书,但很多农家都无钱供小孩上学,便聚集同清进士杨松生和刘氏族人等本地富裕乡绅商议,集资兴办了一所义学,取名为“青城书院”,专招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读书。这一义举,扶危济困,深受乡人欢迎。其时,灌县虽有私塾无数,但书院只有两所,一所是河东的“岷江书院”,一所就是河西的“青城书院”。
“青城书院”设在原青城山镇正中街上街川王庙后(医院处)。书院成立了学董会,管理书院一切事宜,在集资修建时,深得乡人支持,有钱者出钱,无钱者出力,并立碑为记(该碑早年已毁)。“青城书院”当时有学田余亩,水碾2座,其收益均作为书院的日常办学经费。书院负责人称为山长老师,教师有2~3人,所读之书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学生写作诗词、集句、联语、书法、绘画等。教学方法,初入学者先由老师教学生认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熟读能背诵课文后,最后才是释文解意,写作文章、诗词。高溥还亲自给学生授课,勉励学生勤奋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高溥在家侍养母亲十余年,待母亲百年归山后,又守孝节制期满才去赴官任职。因路途遥远,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所以去时他只带了一个仆人、一匹马和书籍、文房四宝,到达广州后,先在雷琼道督办军粮,再改任署衙知事,后又派任海南岛澄迈县知县,三年后调到崖州(现三亚市崖州区)任知州。高溥上任后便亲自深入乡间地头察访民情。其时,海南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广种薄收,尤其收割水稻等庄稼时缺少农具,稻谷抛撒甚多。由于高溥祖辈世居乡下,自幼生长在农村,熟知农事,更了解农家疾苦,便从灌县家乡请了制作连耩、拌桶、风谷车、晒垫席连耩、拌桶、风谷车、晒垫席均是收获水稻时所使用的木制或竹制传统农具。等农具的工匠师傅多人,先后到澄迈县、崖州教当地农民制作并推广使用,深受农人敬重。
澄迈县、崖州都是海南边缘地区,常年高温酷暑,当地为汉族、黎族等多民族杂居,风俗习惯与宗教礼仪都各不相同。黎族人出行都要缠头裹毡,以避暑湿,他们平常不与外人往来,一遇有事又好斗伤人。高溥为了安抚百姓,每年岁暮时,将他们请到州府,设酒宴款待,并告诫说:“汝等皆朝廷好百姓也,毋群饮,毋好斗,毋纵火伤人。”黎民父老十分高兴,皆欢饮而去,当地社会一时变得平安祥和。崖州紧邻大海,水产丰富,常有海鱼、海虾和海洋动物随潮涨潮涌浮落海边沙滩。有一天,一条很大的鲸鱼被海水冲到海边,乡人又稀奇、又惊喜,不敢妄动,即时报告官府,请示怎么处理。高溥说这是天赐之物,叫乡人分而受之,并免交捕鲸税,乡人皆感其恩。高溥任职期间还纠正了很多冤假错案、疑案,被崖州百姓呼之为“高青天”。后因上级官府欺压百姓,苛捐杂税太多,加之年岁增大,身体有病,高溥便辞官还乡,在青城山下安享晚年,并继续支持“青城书院”办学。
咸丰末年(),滇寇兰朝鼎(人称兰大顺)参加太平军农民起义,从云南打到了四川。兰部被清军袭击,先后遭受挫败,失败后退驻于太平场山边的香积寺内近一年时间。传说:农民起义军到太平场后,兰大顺为了表示对高进士的敬重,曾亲自到高家登门拜访,但被高溥拒之门外,避之不见,兰便拔出大刀,在高家大门的柱上砍了两刀,并对其部下说,有谁敢扰高进士家者,与此柱同罪。据说兰的一位部下不知此情,到高进士的叔父高洪林家要粮,兰知道后将此部下押到太平场市场坝斩首示众。
但是,兰大顺的部下纠集了地方土匪流氓,人多势众,估吃霸赊,还在香积寺庙内庙外公开抢劫侮辱青年妇女。这些行为被居住在庙内的举人张凤羽多次撞见,便对兰的部下斥责再三,兰的部下怀恨在心,最后将张凤羽砍死于香积寺内。兰朝鼎起义军未到之前,高溥已受命官府,训练乡兵,大办团练。在听说了兰部的暴行后,高进士召集了太平场的乡兵乡勇,配合清政府官兵攻打香积寺,最终将兰部起义军击败赶走,保全了一方平安。在进剿兰贼时,高进士还“颇有斩获”,四川道监察御史骆文忠以其功保举,高溥被清政府赏赐五品翎项官帽,并加封直隶州衔。
高溥爱好诗词、文学,在海南任职时,曾著有诗稿一卷,抒发他在海南的所见所闻、任职感悟和思乡思亲之情,但今已失传,只有民国重修《灌县志》尚存有咏青城山的诗数首。《题鸳鸯井》诗云:“盈盈双井小廊西,锡号鸳鸯费品题。地面相离刚咫尺,泉源歧出异高低。水原清静无澜起,理有雌雄莫浪迷。寄语栖真诸羽客,盈虚消息即玄机。”《题麻姑池》诗云:“是谁凿沼最澄清,传说麻姑旧有名。鹤驾可曾来七夕,鉴泉应许悟三生。每于早岁兴霖雨,定有劳人净俗尘。倪比上池能洗髓,水符调取一身轻。”
清同治十三年()六月三十日,居住在泰安的袁文登等人发起反清战火,在攻打太平场时,以烧火为信号,将太平场的川王庙和部分街房烧毁,“青城书院”的校舍也被全部焚毁。为了继续办学,已经开办了近四十年的书院便迁到太平场镇下场口的官房处,并将“青城书院”的木牌匾额就挂在官房大殿的房檐下。光绪年间,废除科举考试,提倡办新学堂,但乡人不相信新学堂,仍将子弟送到青城书院读书。“青城书院”年改名为乙种农业学校,年改名为模范学堂,年改名为学区联合小学,年改名为太平乡完全小学,抗战中期改名为太平中心国民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太平乡完小、青城乡中心小学,现为青城山镇九年制学校。青城书院从初办至今,虽多次更名,但从道光十五年()创办至今,已经有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级各类人才。正可谓:“进士倡办老书院,青城学子遍宇寰。”
高溥一生为人善良,内刚外和,自奉节俭,而待人宽厚。文行兼进,生徒众多,声名远播,被乡人尊称为“高进士”“城南先生”,居住地称为“高家衙门”。高溥享年82岁时因病逝世,乡人都因老先生的学识才华、清廉作风和造福乡梓的功绩而深为悲痛,将其安葬在芒城遗址旁边,与历史古迹同存。墓碑由清代知县、著名书法家黄云鹄先生撰联题书,上联为“试士赴南铭,东粤仰称贤太守(指出任海南知州)”;下联是“上书辞北阙,西山高卧老先生(指辞官孝母)”。墓道碑序为灌县文人罗骏声撰书,并配挽联一副:“文字有灵公宛在;江山无恙我留题。”高进士逝世后,他的家乡灌县和为官地海南澄迈县的老百姓都深切缅怀,感恩追思,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地奏请朝廷,将他入祀于文庙,并获准分别入祀于四川灌县乡贤祠和海南澄迈县名宦祠,他是灌县唯一一位同时入祀两地文庙的进士。民国时,高溥的墓碑和墓道碑都保存完好,但在文革破“四旧”时,墓碑和墓道碑都被砸烂,墓地也被毁。但高溥留下了一世英名和“高家衙门”的老地名,至今被人尊重,永远受人敬仰。
(此文资料来源于清代光绪版《灌县乡土志》、民国《灌县志》以及《青城乡志》等书)
卞再斌文博副研究员,劳模。长期从事教育、文物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被列入《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先后在《都江堰文史资料》16~27辑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撰写或合编出版有《都江堰历史文化与文物古迹》《都江堰馆藏文物精品集》《玉堂窑与羌文化》《古羌瓷都玉堂窑》《古城遗韵》《拜水问道访古城》《都江堰档案遗珍》《司马相如与都江堰》等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