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轼的人生底色
你喜欢苏轼吗?喜欢他什么呢?文学、书法、绘画、美食……秦少游曾评价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我想这也是大家喜欢苏轼的缘由,而这种“自得”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何以眉山01城市基因
眉山,古称眉州,地处峨眉山阴,岷江河畔。古人将此地称为“坤维上腴,岷峨奥区”,意为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江与峨眉山之间最神奇的地方。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在苏轼作品中,“岷峨”是家乡的代名词,也是其乡愁的文化符号。苏轼对家乡的认同和眷恋,还可在众多“眉山苏轼”的署名中得以窥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饶之地,滋养了眉山这座城市从容的气质,养成了眉山人对人、对物、对事的从容。而这份从容的城市基因也被苏轼继承,无论宠辱都能“何妨吟啸且徐行”,以最自然的状态迎接生命里的所有。
02文化浸润
在宋代,眉山教育机构已经相当发达。据《四川书院史》统计,四川各地建有书院29所,其中眉山就有5所。苏轼曾记载自己就学的天庆观,有童子几百人。眉州知州晁公溯曾写到“佣贩皆诗书”,从侧面也反映当时的眉山俨然是一个学习型城市。
宋时,眉山与浙江杭州、福建建阳构成了全国三大印刷中心,可以说是全国性的文化中心城市。雕版印刷的发展大大改善了书籍依靠借阅或手抄的不易,方便了人们的读书需求。
在两宋期间,眉山高中进士者达余人,可谓中国科举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宋仁宗都不由赞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千载诗书城”的美誉便源于众多眉山人的读书风尚。
苏轼可以说是眉山这座诗书城的一个缩影。苏轼回忆眉山生活时写道:“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厚积薄发,在这样的书香环境,文化的苏醒与勃发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家风01曾祖苏杲
苏轼的曾祖叫苏杲。苏杲擅长经营,家境宽裕。宋王朝平定西蜀后,当时四川的达官贵人想到京城开封向朝廷表忠心,纷纷贱卖房产田产,很多人就趁机收购。苏杲却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机置办产业。他回答说:“我担心产业太多会害了子孙。”
苏序曾说:“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
02祖父苏序
苏轼的祖父叫苏序。苏序为人豪爽,族人一旦有事请求帮助,他都会尽心尽力。有一年旱灾不断,乡亲们大都缺粮。苏序将家中储藏的粟熬粥,救济灾民。灾荒之年,他还变卖田产来帮助乡亲。丰收后,乡亲们要偿还,他却说:“那原本是我要卖的,和你们没关系。”
天圣二年(),二子苏涣进士及第,三子苏洵却学业无成。如果是平常父母早就会摆出一副怒其不争的样子了吧,而苏序却说:是非忧其不学者也。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还需要担心他不学习嘛。他看到儿子的闪光点,并给予儿子极大的信任,让他有足够的空间成长。而苏洵果然成为文章大家,并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个文坛新星。
苏洵曾评价:“(苏序)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和苏轼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相似。这种“平等心”是一脉相承的。
0伯父苏涣
苏轼有个伯父叫苏涣。苏涣考中进士并仕至高官,为官勤政清廉。伯父对苏轼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苏涣“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好读书,老而不衰”“长于律令,而以仁爱为主,故所至必治”“平居不治产业”等都被苏轼继承。
从中,我们可发现苏家几代人都有共性: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忠敬笃孝、薄己厚人、随遇而安。这些都是苏家骨子里流传下来的品质,是一种家风,一种祖祖辈辈以身作则养出来的品质,这种品质润物细无声地代代相传。
家教01父亲苏洵
在苏轼兄弟童年时期,父亲苏洵就开始对两个儿子言传身教。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育儿子,教他们深研史书为政之法,国家盛衰隆替之道,使两个儿子从小便接触了正统的诗文教育,培养了广阔的家国观,为苏轼成年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苏洵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苏轼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即以文学作品反映现实,反对无病呻吟的写作态度。
02母亲程夫人
程夫人,眉山青神人,出身于名门,十八岁嫁给苏洵。程家是当时眉山的富裕之家。三苏父子读书求学,一家人的生计就全部落在了程夫人身上。为了供三苏父子读书,程夫人在纱縠行租了一间店铺,做丝织品生意。没过几年,就把这间租赁的店铺买下来,也就是苏轼记录的“家有五亩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三苏祠祠堂区。从经营上,足见程夫人的成功。家庭条件的好转,为三苏父子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她还担任子女的启蒙老师,亲自教授他们诗书,她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教育,还在生活中用自身言行做出表率。苏轼有一篇文章《记先夫人不残雀鸟》,记叙程夫人教育孩子仁爱为本、爱护生命的故事。后来,苏轼在《异鹊》开篇总结说“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就是说自己的母亲在家里仁慈善良。
程夫人仁爱的品质一直影响着苏轼,即使身处党争,都不屑用政敌对付他的手段整治他人。为什么呢?大概就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因为心存仁爱,所以不愿去残害别人。
何以东坡那个开荒种地,研究东坡肉;
拄着竹杖,不顾风雨;
丰收的时候,和农人一起喝酒庆祝;
把家里的钱都捐出来修桥修路,在西湖修堤;
跟朋友研制墨锭,把房子烧了,害得大家半夜起来救火;
……
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可爱的苏轼,天真、纯粹,七情六欲,一点都不掩饰,以赤子之心善意和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
“苦雨终风也解晴”“天容海色本澄清”,苦雨终风过后终会转晴。就像人生经历再多的风雨一定会转向晴朗。天和海的颜色在恶劣天气中,会有黑色的乌云,会有汹涌的波涛,但是最后呢,一定会回到蔚蓝清透的本色,生命的底色也是如此。而眉山便是苏轼生命的这抹底色,而这份底色促成他生命的“自得”。
参考资料:
1.潘殊闲《眉山与三苏的产生》
2.王这么《大好河山可骑驴》
.意公子《谈谈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家风原来这么重要》
来源: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