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工程蕴藏了哪些智慧和经验为何千年
说起古代水利工程项目,大家可能会想到郑国渠、都江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
这些运河都很有历史了,就拿京杭大运河来说,距今已有多年了,到现在还有部分在使用中,那么为什么古代的水利工程能够经久不衰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探究:古代水利工程满载不衰的故事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尤其是十分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同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古代的农田水利建设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感人故事。
汉代建设陂塘工程除旱涝、宋代范仲淹修复海堤护百姓、明代知府建闸治水造福一方、清代名臣深入水利建设第一线等很多的故事,故事有很多小编就不过多阐述了,就捡一个距今最近的清代的名臣的故事讲一讲吧。
清代,各级官员仍然重视水利建设,尤其是在防汛抗洪和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一批名臣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积极解决难题。
丁宝桢(年-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同治十年(年),黄河在山东郓城决口。丁宝桢亲赴工地,指挥抢险。两个月的时间里,丁宝桢与役夫同甘共苦,于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龙”,堵住了决口。同治十二年(年),黄河再次遭遇大决口,丁宝桢又一次挺身而出,军民同心,历时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二百五十里的障东堤修好后,近百年来黄河此地不再决口,保证了方圆几百里村庄的安全。
光绪三年(年),他组织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丁宝桢注重调研,他与时任灌县知县陆葆德往返勘工十二次后,得出结论:都江堰用竹笼堤“岁修累甚”,拟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丁宝桢将都江堰分水鱼嘴、内江仰天窝鱼嘴、蒲柏河鱼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条石修砌。条石之间用铁锭互相闩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缝。同时,还石砌堤岸一万二千余丈,修建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水、泻水工程,疏淘内、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万方,有效预防决堤险情的发生。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渠首工程在都江堰市城西1千米处,它是灌区的中枢,保护面积.5公顷。都江堰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置选址科学,工程与地形条件配合巧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学系统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选在成都平原顶端,海拔米,为全灌区制高点,它接纳了岷江上游丰富而稳定的水资源。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它是一个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
都江堰市以世界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都江堰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处,古堰、古城、古关隘、松茂古道与颇具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山、水、城、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都江堰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山水秀丽,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多年来留下了众多的墨宝踪迹、轶闻趣事。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