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修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从秦国一直
都江堰也许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从秦国一直到现在,还仍然发挥着作用,灌溉着成都平原。这个工程就是秦国蜀守李冰修建的。过去的四川,灾荒不断,后因修建都江堰而成为有名的“天府之国”,李冰功莫大焉!
在我国四川成都西北部灌县附近,有一座两千多年以前兴修的,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排灌作用的,使四周几百万亩农田受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凡是到过都江堰的人,无不为此工程的宏大而赞叹,无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钦佩,因此,也就更深深地怀念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我国战国时期的杰出水利工程学家李冰。
战国时期的四川,古称为蜀地,境内有四大河流,其中有一条叫岷江,它发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岷江上游,两岸山高陡峭,水流湍急,流到灌县附近,岷江分成了外江和内江两条水流。因为,内江江口的地方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水流。因此,流入内江的水很少,然而从上游席卷下来的大量泥沙却几乎都堆积在外江,河床越来越浅,水势一大,外江的水就冲决堤岸,四处泛滥。而内江却相反,竞是滴水贵如油,往往是西边江水横流日,正是东边河干求雨时。岷江的水害给这里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公无前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守。他到任后,便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先是动员上万名民工,在阻碍江水流入内江的玉垒山上凿开了一个大约20米宽的口门,名为“宝瓶口”,从此江水可以畅通地流入内江。接着,李冰又带领百姓在灌县县城附近的眠江中,用竹笼装满了石头,把竹笼相互连接起来,再一层层地沉在江中筑成一道石堰,建筑成一道尖嘴状的分水堤,这样,内江和外江的水量就比较平均了,水灾、旱灾也基本上解决了。
为了分洪,李冰又带领百姓建筑了“飞沙堰”,并作“三石人立三水中”,根据水淹没石人的部位来掌握适当的水量,“水渴不至足,盛不没肩”,从而控制内江流量。
为了使这座水利工程能长久地为人民造福,李冰还规定在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开始一年一度的整理,即淘滩。每年淘滩,都有一定的深度。当时在江底埋有石马,淘滩能到石马,就符合淘滩标准了,如果过深或过浅都不适宜。如今,在人们为李冰父子建立的庙碑上,还刻有“深淘滩,低筑堰”的六个大字。
除此之外,李冰还在蜀郡疏导沱江洛水,引绵水出紫岩山,浇灌了绵竹、资中、泸县等大片土地。另外,又导沫水及大渡河口,通正水道,便利航行;又穿盐井,开赃地,修筑桥梁等等,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都江堰使后人蒙无穷之利,李冰也受到世代人民的尊敬,并设庙祭祀,称之为“李王”表示对他的纪念。据《灌县乡土记》卷二,“祟银庙,每年插秧毕,蜀民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唐宋时蜀民以羊招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岁至五万余羊。”反映了对李冰的祭祀之盛。由于李冰治水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又产生了李冰化牛斗杀江神的美丽传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神话传说,李冰治水的事迹已化为美丽的神话流传于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因为敬慕神话传说中李冰斩江神的壮勇义烈,也往往把壮健儿称为“冰儿”,可见后人对李冰的推戴爱慕之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