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颂经典诗词中的红色百年一澎湃

药膏能治好白颠疯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91002/7508108.html
                            

童声颂经典诗词中的红色百年

还记得小布曾介绍过

前不久北碚区融媒体中心启动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红色星火耀北碚”党史宣传教育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童声颂经典诗词中的红色百年”第一期

由蒋佳希、代妍、黄璐琪三位小朋友带来的诗词朗诵

诗词欣赏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①重阳:节令名,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又叫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日、月都逢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古人有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

②天难老:天,指大自然,宇宙。难老:指宇宙的发展变化不易看到。

③岁岁:年年。

④今又重阳:指农历己巳年的重阳,这一天是阳历年10月11日。

⑤战地黄花:战地,指战场,此处指福建省的上杭县一带。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长汀(tīng)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县。黄花:指菊花。我国古代菊花品种主要是黄的,故称黄花。一说典出《礼记月令》:“季月之令,鞠有黄华。”鞠:通“菊”。黄华:同“黄花”。后因此称菊花为黄花。

⑥劲:强劲,猛烈。

⑦不似春光:不似,不像,不同于。春光:春天的景致。

⑧胜似:胜过,胜于。

⑨寥廓江天万里霜:寥廓,空阔远大。江天:江和江上的天空。万里:极言广阔。霜:借指秋色。

鉴赏

《采桑子重阳》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年5月号。

九九重阳,传统佳节,金风送爽,丹桂飘香。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令,但并不是纯写重阳节,而是借重阳节赞美战地风光。透过写景,抒发了革命豪情,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上阕热情歌颂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战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两句词蕴涵着深刻的自然与人生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真理。不是吗,人生短暂,容易衰老,可是老天——宇宙自然界却难于衰老,每一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年年有变化,不断增加。这两句词充满人生苦短的感慨,但却并没有悲观的情调,反而含有“人生易老”,我们要珍惜光阴,在有限的时间里,干一番流传千古的事业之意。因此,接下来“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两句,更加显示了作者十分开朗的情怀。岁岁重阳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可是今又重阳的情景大不一样了,那就是战地开放的菊花格外芳香。“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是:革命根据地的战争将改变社会、人生,因而在革命者看来,菊花变得分外芳香,自然界的菊花也变得多情,为红军战争的胜利而更加芬芳。

下阕进一步赞美秋天的美丽景色。“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其中的“劲”字,写出了秋天的个性,也融进了作者的个性特点。一年一度的强劲秋风,使大地景色不像美丽的春天,但是又胜过春天的美丽景色,可见作者对强劲秋风中的景色是十分喜爱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个性。结句“寥廓江天万里霜”,作者豪情激荡,大笔挥酒,描绘了一幅万里霜天的空阔深远景象,这也是“胜似春光”的形象化说明。

这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的笔下“悲”和“秋”往往难以分开。这首词一反悲秋的情调,把秋天写得无比可爱,分外美丽,堪称历代写重阳节诗词中的杰作。全词上下两阕的末句,都是以景作结,上阕写黄花吐香,下阕写江天寥廓。写黄花是近景,写江天是远景。一近一远,前后呼应,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秋色万里生意盎然的动人画卷,格调高昂,境界辽阔,充满了浓烈的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

这首词语言朴素自然,音节回旋跌宕,气势雄浑磅礴,意境宏远瑰丽。

诗词欣赏

七律长征

毛泽东(.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律诗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七言律诗的特点是每篇一般限于八句,每句字数一律限于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律诗两句为一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长征:长途行军,这里指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福建出发,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一路上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里,终于在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②远征:长征。

③万水千山只等闲:把渡过万条险恶的水,越过千座高峻的山看作平常的事。万水千山:极言水多、山多,并非确指。等闲:看得平常,不在话下。

④五岭逶迤腾细浪:高耸入云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五岭:大庾(yǔ)岭、骑田岭、萌渚(zhǔ)岭、都庞岭、越城岭等五座大山的合称,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区的交界处。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沿这四省、区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逶迤(wēiy):绵延不断的样子。腾:腾起,跳跃,这里是泛起的意思。细浪:细小的波浪。

⑤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气势磅礴,但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的泥丸罢了。乌蒙:山名,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磅礴(pngb):广大而气势雄壮的样子。走泥丸:《汉书蒯(kuǎi)通传》:“阪(bǎn)上走丸”,即在斜坡上滚下泥丸来。走:滚动。

⑥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的惊涛骇浪拍打着耸入云霄的悬崖峭壁。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面。江的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年5月,所以说“暖”。云崖:插入云中的峭壁。崖:山边,峭壁。

⑦大渡桥横铁索寒: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上横架着寒光闪闪而又令人胆寒的铁索桥。大渡:即大渡河,岷江的支流,发源于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河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泸定桥。该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桥长约30丈左右,是四川省通往西藏的要道。铁索寒:泸定桥用13根铁索建成,上铺木板。红军年5月到达泸定桥时,桥板已被对岸守敌拆除。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上只剩下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先头部队的勇士是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攀援桥的铁索冲过大渡河,夺得大渡桥的。

⑧更喜岷山千里雪:红军特别喜欢岷山千里积雪的壮丽景色。岷(mn)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的交界处。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米,山顶终年积雪,又称为大雪山。千里雪:极言积雪面积广大。

⑨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翻过了岷山都豪迈地笑了。三军:古代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后多用为军队的总体通称。作者自注: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这是作者后来的解释,其用意是为了加强全军的团结。尽:副词,全,都。开颜:笑逐颜开,喜形于色。颜:面容。

鉴赏

《七律长征》最早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年3月秘密出版的由王福时主编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后又披露于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克兰茨公司出版的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正式发表于《诗刊》年1月号。这首诗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诗,是毛泽东诗的代表作。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创举,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论述长征意义时写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的《长征》诗是记录这次伟大历史的无比壮丽的史诗。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达里的行军,抒发了无产阶级领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点明题意,概写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万水千山”是“难”的具体化。“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这两句诗语势豪纵,充分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万水千山中的“千山”典型化、形象化。“五岭”、“乌蒙”是长征途中具有典型性的高山,作者将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像粼粼细浪,一如滚动的泥丸。这样写,则衬托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仍是万水千山的演化,着重写水。金沙江两岸,山崖高耸入云,急险的江水拍打着云崖,壮观极了。大渡河上,铁索桥横系两岸,碗口般粗细的铁链寒光闪闪。作者通过视觉向触觉移易的心理通感现象,写出红军勇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时的意态和感受,表现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本色。

尾联写长征胜利的喜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更喜”、“尽开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军的兴奋喜悦之情。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诗词欣赏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

①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4月21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在南京解放后,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南京城突然掀起了革命的狂风骤雨。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城东面,这里指代南京。风雨:这里比喻战争的形势。苍黄:同仓皇,急遽(j)的样子。

③雄师过大江:雄师,强有力的军队,这里指人民解放军。大江:指长江。

④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雄伟险要。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部)的地势曾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这里指虎踞龙盘之地——南京。踞:蹲。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

⑤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喻指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覆灭,故言天翻地覆。慨而慷:感慨而激昂。魏曹操《短歌行》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⑥宜将剩勇追穷寇:要乘胜前进,把已处于穷途末路的敌人坚决、彻底、全部歼灭,不要留下后患。宜:适宜,这里有应该的意思。将:以。剩勇:馀勇,指充足有馀、用之不竭的勇气和力量。《左传成公二年》载:齐人高固独自冲入敌阵,夺取战车后向堡垒里的敌人挑战说:“欲勇者贾(gǔ)余馀勇!”意即我还有未用完的勇气可以出售,谁想要勇武就快来买吧!穷寇:处于穷途末路的敌寇,指国民党残余的军事力量。《孙子兵法军争篇》:“穷寇勿迫。”

⑦不可沽名学霸王:应从项羽的失败中得到了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沽名:买名,即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声誉。学:仿效。霸王:指项羽(公元前~前)。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摧毁秦军主力,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在楚汉战争中又与刘邦签订和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后来项羽率40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先行入咸阳的刘邦。但是,后来刘邦背弃和约,越过鸿沟追击项羽,项羽最终落得兵败垓(gāi)下,自刎(wěn)乌江的可悲下场。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国际国内都曾有人建议共产党和国民党划江而治,甚至有人认为不这样,共产党就不够伟大。“宜将”两句就是针对这些议论而发的。

⑧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时,铜人悲痛得落泪的传说,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看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天:指自然界。

⑨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人世间,也就是人类社会。正道:正常的规律,规则。沧桑:成语“沧海桑田”的简化,即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世事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鉴赏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早发表于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南京解放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标志着国民党以至几千年反动统治的历史彻底结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当家作主时代的到来。是教育人民接受历史教训的忠告,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令。

首联充满喜悦之情写南京解放。首句以雷霆万钧的“钟山风雨”起兴,“风雨”喻指人民解放战争的风雨,“苍黄”,形容这一风雨的变化急剧迅速——4月21日凌晨下达渡江的命令,4月23日南京就宣告解放。次句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排山倒海气势说出“风雨起苍黄”的直接原因。

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激情洋溢地写出了南京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雄伟壮丽,广大军民慷慨激昂,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景象。“虎踞龙盘”状写了南京的雄伟气势,“今胜昔”是歌颂南京解放,必然更加胜过从前。“天翻地覆慨而慷”则进一步形容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的伟大历史意义,因而特别令人感慨激动。

颈联有两个方面的寓意:一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申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解放南京的道理,是对此前国内乃至国际上关于中国革命要不要过长江的议论的回答。“宜将剩勇追穷寇”是从兵法的角度讲,应该不遗余力地去追剿国民党残存的军事力量;“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借历史的教训。楚霸王项羽在战争形势利于自己的情况下,答应了刘邦的和谈要求,并划鸿沟为界,引兵东去。结果项羽被刘邦打败,自刎乌江。鉴于历史上血的教训,我军决不能止步江北,中敌人假和谈的圈套,让项羽的悲剧在现代重演。

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两句,前一句化用唐代李贺诗句,慨叹南京乃至全中国经历了许多年的黑暗时期,即使是老天,假若它有感情也会因悲伤而衰老。后一句是说人世间的正常规律是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犹如沧海变成桑田一样,旧时代的黑暗统治也会灭亡。南京的解放,正是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体现。

全诗风雷磅礴,豪气盖世,寓意深邃,意境宏阔,充分显示了崇高美和阳刚美的审美特色,是一首永载史册的经典之作。

来源:北碚发布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图片、音乐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标题:《童声颂经典诗词中的红色百年(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