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上少年意气风发,众享诗酒年华

公元年腊月,一个婴儿降生在四川眉山。这一天没有电闪雷鸣,也没有七彩祥云,普通的如同生命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当64年后这个人去世,有人说他出生那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还有人说他出生那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忽然草木尽枯。人们相信,只有这些神秘又浪漫的传说才配得上这位旷古奇才。

四川眉山,古称眉州,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源源不断的岷江水滋润着这座西南小城。江水流经眉山东郊的一段支流,水色十分澄澈,名为玻璃江,距离玻璃江不到两公里。这座位于沙湖行南街上的建筑就是苏家老宅的位置。一门三父子的佳话就出自这所老宅中。

在进士之乡的文化熏陶下,年少的苏轼早早便显露出过人的才能。公元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苏轼离开眉山老家赴京赶考。当时北宋文坛流行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决心扭转这股风气。苏轼幸运地遇上了这位主考官,他的文章在一种考卷中脱颖而出。

按照北宋的惯例,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便有了师生的名分。这一天,苏轼前来拜谢恩师时,欧阳修忍不住问他:“你文章里写的典故出自哪里?苏轼回答道:”想当然耳,何必要出处。“欧阳修听完苏轼的解释,不仅不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后来他时常对别人提及此事,说道,苏轼这个人真是善于运用知识,把书读活了,以后写文章肯定独步天下。

苏轼一举成名,顺利地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成为大宋的一名公务员,任职签书凤翔府判官。弟弟苏辙一路相送,直到里外的郑州才与苏轼惜别。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飘摇不定,到哪儿都能走出“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唯有在弟弟面前,他总是掩饰不住脆弱与依赖,每每与苏辙分离,都令他伤怀不已。

有人统计苏轼的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子由”二字,竟有次之多。苏轼兄弟考中进士之后,有一天在风雨夜里一起读书,读到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兄弟俩意识到,不知以后再有这样的风雨之夜,还能对床而眠吗?

此时,苏轼面临人生中与弟弟的第一次分离。回望苏哲远去的背影,苏轼忍不住吟出一首诗,他在诗中重提去年的兄弟之约: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公元年,苏轼到任凤翔,正式开始了仕宦生涯。苏轼的官职是判官,负责协助知府陈希亮掌理日常事务。府衙中一些仰慕苏轼的小吏尊称苏轼为苏贤良,平日受人恭维惯了,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坦然受之。不料陈希亮听到后勃然大怒,当着苏轼的面下令杖责小吏,并怒斥判官就是判官,有什么贤良不贤良的,令苏轼十分难堪。

苏轼一向以文章自负,但他写的公文经常被陈希亮毫不客气地涂抹删改。种种矛盾令苏轼认为上司是在无端打压自己,于是与陈其亮交恶,如果没有公事往来,他尽量不与陈希亮接触。后来,陈希亮在凤翔境内建了一座凌虚台,让苏轼撰文记录。年轻气盛的苏轼决定借机报复上司,他在文章中洋洋洒洒写下几百字,大讲兴废之理。苏轼本以为陈希亮又会像以往那样对文章进行大肆修改,没想到陈希亮让人一字不改地把凌虚台记刻在石碑上。

与苏轼同榜录取的好友章敦当时也在陕西做官,公务之余,两人经常结伴出游。有一次,两人一起游览南山,走到一座独木桥前,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敦怂恿苏轼一起到对面的崖壁上题字留念。此时的苏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句玩笑话竟在多年后应验到了自己的身上。

苏轼入世之初,北宋建国已近百年,一派繁荣的太平之下,掩盖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患。公元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继位,第二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准备进行变法。新法施行得并不顺利,王安石的做法没有让局面好转,反而让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新法开始的一个月内,王安石就罢免了14个御史,迅速把反对他的人排除出权力中心。公元年,苏轼陷入变法的斗争漩涡,无奈申请外任,避开是非。

公元年秋,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期将满,为了与弟弟苏辙近一些,他申请改任密州知州,远离了繁华热闹的江南,来到贫穷偏僻的密州城。虽然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严峻艰苦的现实还是让苏轼大吃一惊。

刚刚解决灾害问题,西北边境又燃起了战火。听闻消息后,报国心切的苏式组织了一场狩猎活动,希望自己也能奔赴疆场,弯弓杀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经过一年的治理,第二年密州的情况终于有所好转,苏轼终于可以享受到安宁悠闲的生活。他游遍了周遭的山水,还把城北一个荒废的台子修葺了一番。超然台修好的第二年春天,苏轼登上高台,尽赏密州春光。正值春雨纷纷,风吹柳斜,苏轼借酒自娱,极力表达自己“超然”的境界。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一年,苏轼40岁了,人生到了不惑之年许多。曾经想不通的事也都释然了。超然台见证了苏轼的洒脱,也成为苏轼后来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

公元年中秋,苏轼和一众高朋雅士在超然台饮酒赋诗。那是一个诗酒唱酬的不眠之夜,高台之上,把酒临风,笔走龙蛇。一首名垂千古的词随着月亮的升起诞生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历史从此定格在那个千年前的夜晚。一曲水调歌头唱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思念借着月光传递千年,向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最真诚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灿如明月的才华并不能阻止,一个人陷入命运的泥淖,月缺复原也不能阻止,苏轼在官场漂泊的脚步也无法停下,很快,他将要迎来人生中巨大的转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5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