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千秋十农业水利,农田命脉

白癜风病初期图片 http://m.39.net/pf/a_7022280.html

农业水利,农田命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乃我国的立国之本,兴修水利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水利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促进着国民经济增长。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掌握着农民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与基础产业,是抵御水旱灾害、保证水源充足、改变水环境的重要物质设施。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治水至今,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从古代人们农水建设的巧夺天工,到建国初期人们农水建设的艰苦奋斗,再到如今农水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为农水奋斗着,为国家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

都江堰

伟大的“生态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战国时期,秦昭王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委任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建造都江堰,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如今的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为73.84万公顷,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

郑国渠

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在郑国渠修建之前,关中土壤贫瘠,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万亩,土地肥沃,使关中地区富甲天下,秦国国力更进一步,为灭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年郑国渠遗址改建为泾惠渠一直沿用至今,不仅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提升了地区农业生产力,还推动了灌区农业的快速发展。

都江堰灌区

3

灵渠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不仅连通了湘江与漓江,更在于其连接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改变了中国自然水系的格局。

灵渠维持了秦国的商政,让秦国避免内部消耗,有力量对抗外部环境,帮助秦始皇统一岭南,从此将岭南纳入中华版图。时至今日,灵渠的水仍然灌溉着亩土地,它的社会功利一直持续了多年,未来仍将如此。

4

红旗渠

当代的“人工天河”

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建设旧照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公斤增加到年的.3公斤,并且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

淠史杭灌区

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总设计灌溉面积万亩,其中安徽省1万亩,河南省98万亩,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灌区的兴建,提高了灌区的耕地率、水田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改变了因缺水而造成的贫困面貌;灌区还向合肥、六安等城镇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灌区水力发电、水产养殖、交通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也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6

河套灌区

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

水润河套,塞上江南。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经过土地改良,曾经河套平原盐霜皑皑的连片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每亩效益也足足翻了一番。“十四五”期间,地处河套地区核心地带的巴彦淖尔市将统筹推进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达到有效治理盐碱地、提升耕地质量、农民增收和生态修复的多元化目标。

END

水利工程的兴建,最直接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为各种各样的粮食农作物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改变农业灌溉水质、水温,使其变得更加有利于自然灌溉;健全的水利工程有利于为各种鸟类、水禽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基地,保证农业生物链正常进行,降低虫害和农药使用率,继而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