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减
“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愿景下,四川污染防治攻坚战怎么打?有什么新打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近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用了三个关键词:降碳、提气、治水。
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让雪山与蓝天同框。
关键词:降碳
蓝天与雪山同框,气候与环境双赢
“在千万级人口大城市遥望雪山,是成都一道独特的风景。见雪要有雪,气候友好是关键。”年,成都因为“看得见雪山”频频刷上热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王波的话题还是从雪山开始。
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问题,王波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年,四川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3亿吨,居全国第15位;人均碳排放为3.3吨,是全国人均排放最低的两个省份之一;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为0.7吨/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四川的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较快,电气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草碳汇禀赋条件优越。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未来碳排放增量空间大,并且还面临着长期积累的重化工产业‘高碳锁定’问题。”王波说。
“十四五”期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要保持6%但碳排放强度年均要下降4%以上,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还面临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中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利用等碳排放刚性需求。
“既要完成碳达峰目标任务又要为发展留足空间,这种博弈考验执政者智慧。”王波表示,目前四川减碳主要靠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但在碳达峰目标引领下,需要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以降碳为“牛鼻子”的源头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理和协同联动。
王波透露,“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将碳排放、气候绩效等因素纳入战略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把好低碳准入关,限制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过度扩张,将“十四五”煤炭、火电占比降到10%;大力发展和消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打造天府氢走廊、成渝氢走廊。在时间表、路线图上,推动煤炭、钢铁、水泥行业“十四五”率先达峰,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市等地区先行达峰。
目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正在推动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建立碳达峰常态化调度机制,出台大型活动碳中和推广方案,推动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实施碳中和。
关键词:提气
“十四五”大气治理争取21个市州全部达标
达标城市增至14个,全省优良天数率达90.8%,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全省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重污染天数平均仅约0.6天,同比减少0.2天……“十三五”期间,四川空气质量的改善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将在‘十三五’的基础上,继续自我加压,主动对标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治理标准要求,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提气’。”提气,是王波带来的第二个关键词。
“虽然国家尚未下达目标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空气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王波说,四川要推动蓝天保卫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争取21个市州全部达标,推动已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现在的35毫克/立方米向25毫克/立方米迈进。
大气治理如同爬坡上坎,越往后越难走。对此,王波也有着充分的认识。
“‘十三五’时期,能上的技术手段都上了,能改造的基本都改造完成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王波分析,目前四川大气污染治理成果还不牢固,全省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污染排放大的局面仍未根本转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结构不合理。”
在交通运输结构上,全省仍以公路运输为主,造成移动源排放占比大,相对清洁的运输方式如铁运、水运等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以成都为例,成都机动车辆保有量是万辆,移动源污染贡献比高达79%,是最大的污染源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大于成都,但是移动源污染贡献比却更低,就因为北京新能源车辆占比远高于成都,这就说明我们必须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王波举例说。
在能源结构上,作为水电大省的四川具有先天优势,但目前全省仍呈现出能源结构消费不均衡的情况。例如,川南的用煤量要占到全省半壁江山。
王波表示,针对结构调整,“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继续聚焦源头减排,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以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为重点,全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在结构调整的背后,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趟过‘深水区’。”王波说。
已经达标的城市已有实践。如乐山全力推进重点行业烟气深度治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眉山市年实现替代电量2.3亿千瓦时,加快能源结构优化。
“这两个城市GDP均超千亿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王波表示。
关键词:治水
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实现水丰水清水活水美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担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治水”是王波第三个关键词。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年,四川在打赢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和保护等方面精准发力,全省水环境质量创最好水平。
“优Ⅲ好水”比例由“十三五”初全国第16位提升到全国第7位,87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8.9%,较年上升26.4个百分点,国考断面Ⅴ类、劣Ⅴ类全面清零,出川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岷江流域首次全域达标。特别是府南河黄龙溪断面20年来首次达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王波认为,“十四五”要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改善向水生态系统稳定健康转变,四川仍面临问题和挑战:流域水质巩固和改善任务艰巨,沱江、岷江、涪江等重点流域部分断面水质还不稳定,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仍是难点。
“十四五”期间,四川治水将会有一系列新打法。
王波介绍,四川将充分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症结、对策、措施,增强治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大保护,借力双城经济圈战略,推动川渝携手做好81条跨界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滇黔开展赤水河生态保护和修复行动,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以打造幸福黄河四川样板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解决厕所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问题。黄河流域地区将先行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积极推动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打造一批百姓记忆中的美丽河湖。
具体到年,四川省将在国、省考断面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力争优良水质比例保持在90%以上,稳定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实现全省主要流域干流全面达标,支流总体改善;着力推动县级黑臭水体整治、排污口规范治理、重点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开启“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减污与降碳协同,雪山与蓝天同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