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博物馆竟藏着大禹的秘密,红军桥鱼水情
汶川是我骑行川西高原的一站,从红原高原南下,过理县,穿过嘉绒藏族和羌族聚居地区,到达汶川。因为是08年地震中心地带,对汶川过去和现在就抱有特殊的情感,想要一探究竟。
黄昏中的汶川县城人气很旺,市井繁华,高楼耸立在岷江两岸,旅店的大姐友好热情,赶在一队摩托车友之前将一楼的房间给我登记,洗簌完毕,怀着对08年地震中心现状的好奇,我到处走走,在锅庄广场,有旅游巴士卸下了一车远道而来的观光客。红军桥飞架岷江和杂谷脑河交汇处,沟通南北两岸,落日余晖,飞鸿掠影。
汶川红军桥(图片来自网络)
汶川红色文化
红军桥也是汶川县城地标建筑之一。桥头上,两端矗立着红军和当地羌族群众鱼水情深的塑像,“红军桥”三个鲜红大字十分夺目;木质桥面上,穿着羌、藏、汉、回各族服饰的群众来来往往。
红军桥长虹飞架两江之上
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岷江、杂谷脑河两江之间,形成“三山雄秀、二水争流”地理优势。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姜维屯兵于此,唐蕃反复争夺此城。
汶川也是成都平原通往“雪山草地”的必经之地,素有“西川缩阴”、“西羌门户”之称。行走川西,从若尔盖南下成都,汶川是停留重要驿站。
走上红军桥,脚下江水奔流,望着穿行人群和远端雕塑,我知道,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记载着革命历史和军民情深的桥梁。
汶川红军桥头留影
红军长征到达汶川后,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尊重民族习俗,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原来受国民党反红宣传而有惧怕心理的群众,把红军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当时,汶川各族劳动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生活艰辛。红军的到来,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藏羌山寨。
年5月中旬,威州团防局为了围追堵截红军,将岷江铁索桥和杂谷脑河索桥同时砍断,截断了红军渡江之路,也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红军和汶川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先后两次修复了被损毁的索桥,使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全部顺利渡过岷江,当地百姓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数十年后,为缅怀红军的不朽功勋,纪念红军与当地百姓的革命情谊,相关部门对这座桥多次进行重建、维修,并命名为“红军桥”。
在一羌族小店用餐,小老板推荐一菜一汤一瓶啤酒,行走一天,这一顿饭吃得实在,吃得酣畅淋漓。与对面当地一小伙子交谈甚欢。初到汶川,深感现在汶川人生活是自信的,开放热情的。多民族混居,多文化交融,震后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支援重建,成就了现代汶川人的包容和大气,汶川人生活的从容、快乐,淡定,以自信乐观的面貌建设家园,迎接来自各方的客人。
汶川博物馆与羌族文化、大禹传说
到汶川,除了参观震后新城面貌外,位于县城的禹羌博物馆也是必要到的,禹羌文化是汶川和川西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
羌族风格浓郁的汶川博物馆
最近有学者提出中国不仅是以龙为图腾,是“龙”的传人,同时也是“羊”的传人,中华民族精神秉承了“龙”的“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强和“羊”的“厚德载物,与人为善”的绵。汶川是羌族聚居地,在途中就看到一个夸张的“羌”字,字的上半部分正是顶着两只虬曲犄角的羊。
羌
据古史记传说记载和考古发现,古羌人源出炎帝和黄帝,为炎黄子孙。今日聚居于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是古羌人遗裔民族之一,汶川作为历史上岷江上游民族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族群与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
汶川博物馆的外观采用的是羌族的雕楼风格,震后广东省对口援建。博物馆对面是岷江边上的步行街,古朴的木楼风格。
汶川博物馆对面步行街
博物馆命名为禹羌博物馆,心下十分诧异,“羌”文化可以理解,这里是羌族的聚居地,而“禹”跟相对中原来说是边陲之地的汶川有何联系呢?印象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中原之地,考古学认定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的都城在今河南登封阳城,而夏启正是承受“禹”的禅让,怎么大禹和治水的伟业就又发生在川西呢?为什么?
大禹文化旅游区导览图
然而,博物馆内陈列如是说:大禹的出生地在川西。可见,几千年前,不仅在黄河流域孕育了较高的文明,在川西,在其它的江河流域,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发展同样灿烂。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的人们并没有为山水阻隔,洪荒闭塞,根据各地的传说,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一次对人类的生存威胁很大的肆虐洪水,禹的父亲鲧和禹就是众多投身治水其中代表性人物。
自古以来,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羌族聚居区,就遍布禹迹、祭祀大禹的禹王庙,羌族全民族将大禹视为顶礼膜拜的神灵,晋代出土的周代历史文献明确禹生于石纽一羌人家庭,汉代杨雄进一步确定了石纽地望在川西汶川。
汶川街头的大禹塑像,这是我见过很多尊大禹塑像中最魁伟的一个,也许是地处高原背景的原因
博物馆在九点钟开门,主要陈列了5.12地震的摧毁和重建,羌族文化(服饰、宗教、习俗、历史变迁),红色文化和大禹文化,大厅讲解员和服务人员都是一袭蓝色的羌族服饰,朴素大方。
出来博物馆,已十点多钟了,沿岷江出城,蓑衣斗笠的大禹雕塑巍然屹立,面对滔天洪水,大禹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带领人们拯救了家园,战胜了洪水,使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发展壮大,大禹也受到了历代人们的膜拜和敬仰。
出城不远,是绵虒古镇,镇南有大禹村,村后有石纽山。现在建有大禹祭坛,禹王宫等祭祀大禹的建筑,被开辟为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
石纽山下大禹文化旅游区
08年地震遗址和新映秀
过县城,走G,渐渐的靠近地震震中--映秀。国道沿岷江而行,车流量很大,双车道却是来回逆向通车,看对面,山河破碎,随处可见的碎石流像瀑布一样倾泻在河中,占据着河道,千百年自然流淌的河道被一次地震搞得犹如肠梗阻,不能顺利通畅,想想,河道阻塞算什么呢,在自然破坏力面前,连山脉都被位移了,面目全非了,看那现今还在河流中央的村庄吧,就明白当时的地动山摇之惨烈。
地震造成山体破碎,大量碎石倾入岷江,并且造成泥石流频发
地震后,暴雨携带大量碎石,形成泥石流,倾泄入岷江
G原来在岷江两岸各有来回车道,地震造成山体下滑,对岸公路被掩埋
问老乡,原先的山就是这样破碎了无生机吗,答说,这还是地震的后果,原先山上虽没有高大植被,但小树杂木也覆盖的郁郁葱葱,只是现在这样,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啊,公路原本河对面还有一条,只是地震中被山体覆盖了,所以才使得现在的一条路显得拥挤不畅。
道路拥挤,又多隧道桥梁,还有破碎维护地段,所以这段骑车是很痛苦的,慢慢行,沿途有很多地震遗址,如“飞崩石”、“水中村庄”、“断桥”等,这样的路况直到映秀镇。在川西,修公路真是不易,高架桥和隧道连环套,除却成都平原,蜀道难在四川真是处处可体验了。(现在成都到汶川有S9都汶高速)
地震遗迹-断桥
地震遗迹-天崩石
地震遗迹-水中村庄
映秀是5.12地震的震中,现在的映秀镇,有歪倒的楼房做见证,还有震中纪念馆和遇难者公墓,这一切都是对逝者的缅怀。举全国之力的复建工作在灾后的四川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如今的映秀已经是溪流花草,楼房掩映,在镇中的广场,一队队观光客乘坐电瓶车参观遗址和新城。
我想,只有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在危难之时才能同舟共济、并肩作战,渡难关,共建未来。汶川、映秀经历了灾难,见证了历史,正在与全国人民一起创建幸福美好的未来。
到映秀参观的来自全国各地人群
新映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