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四川rdquo的由来跟
曾经听人说,“四川”的由来是因为其境内有四条江: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后来才发现,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根据,纯粹是后人牵强附会。查阅了四川省的水系地图发现,除上述四江外,四川省内还有杜柯河、鲜水河、理塘河、安宁河、大渡河、青衣江、沱江、涪江、渠江等大小不同的河流。
为了搞清楚“四川”的来龙去脉,我专门查阅了大量资料,现整理如下:
一、认识一个人,了解一本书
人是曹学佺[quán],书是《蜀中广记》。可能很多人对曹学佺感到陌生,但他却有一个对联流传甚广:“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曹学佺,福建人,生于明朝万历二年(年),于万历二十三年(年)中进士,初任闲职,其人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皆有研究,后因著《野史纪略》被弹劾去职。崇祯初年,被起用为广西副使,但力辞不就。崇祯十七年(年),崇祯帝自缢,曹学佺闻讯,投池自杀,为家人所救。之后南明隆武帝立(年),曹学佺进见,官至礼部尚书。隆武二年(年),清军入闽,自缢殉国。
《蜀中广记》是一本地理杂志,分名胜、人物、方物等十二门,共一百零八卷,全书约百余万字。此书乃曹学佺任职蜀中的四年间(年-年)初撰,后因蜀王毁谤,罢职返乡,又对初稿进行了修订和整理,大约在万历四十二年(年)最终成书。
二、《蜀中广记》相关记述
在《蜀中广记》卷五十一,也即《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一》中,第一段大略解释了“四川布政司”的由来。原文如下:
加上标点符号应该是这样:
《说文》:川者,穿也,水穿地而流曰川。桑钦《水经》云:大江出蜀是矣。唐分剑南道为东西二川,宋析为益、梓、利、夔四路,元为四川行省,国朝因之为四川布政司。或称三川者,非三川伊洛之地。司马错劝秦伐蜀曰: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是也。汉武帝元鼎年,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献帝建安年,分巴东、巴西、永宁郡为三巴。巴蜀虽别,犹可?称。
翻译成白话文应该是这样:
《说文解字》中说:川,也就是穿,水穿过大地而流叫作川。桑钦所著的《水经》中说,大江从蜀地流出就是川。唐朝时,将剑南道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宋朝时,又将其拆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元朝时,称为四川行省。因而,明朝时称其为四川布政司。有的人所称呼的三川,并不是指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司马错劝秦国攻伐蜀国时曾说:周朝知道自己会失去宝物九鼎(华夏政权的象征),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伊水、洛水、黄河这三川之地。汉武帝于元鼎年将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合称为三蜀。汉献帝于建安年,将巴郡分成巴东郡、巴西郡、永宁郡,合称三巴。虽然巴和蜀不同,但仍然可以笼统称为巴蜀。
三、从“巴蜀”到“四川”的变迁
从原始氏族部落时期的“蜀”、“巴”,到现今的“四川”,其间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版图区域也是多次变化,时为国家,时为州郡,时为道府,历史变迁过程相当繁复,这里只就其名称变迁作简要阐述。
蜀文明自岷江上游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经过长期的发展及融合,约公元前年,蜀王杜宇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号望帝。公元前年,秦国灭蜀,但并不能完全掌控,直到公元前年,蜀地才趋于稳定,设立蜀郡。
这里得插一段题外话: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蜀郡太守李冰,于公元前年,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的。
巴文明起源于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夏朝时称巴方,商朝时称巴奠,西周初期成为诸侯国。春秋时期,巴、楚战争频繁,巴多败,被迫多次向西迁都。战国时期,其疆域概括了四川盆地东部、湖北恩施等地区。公元前年,秦国灭蜀时顺手灭之,设立巴郡。
之后汉朝灭秦,从蜀郡中分置广汉郡,至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又分置犍为郡,合称三蜀。其地约当今四川中部、贵州赤水河流域、三岔河上游及云南金沙江下游以东和会泽以北地区。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
东汉兴平元年(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今重庆忠县)为永宁郡、朐[qú]忍(今重庆云阳县)至鱼复(今重庆奉节县)为固陵郡。建安六年(年),刘璋改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巴郡为巴西郡,是为三巴。
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先称“南郑”)。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贞观元年(年),废除州郡制,四川地区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益州为剑南道(安史之乱后拆分成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梁州为山南西道。
宋真宗咸平四年(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在宋徽宗大观三年(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
明朝在行省制基础上加以改革,于原四川行省区划内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与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司法。同时,在四川推行里、甲、坊、厢制度,州、县以下普遍建立里、甲,在城市建立坊、厢,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
清代因袭明制又略有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省下增加道一级行政组织,形成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政权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康熙三十三年(年),康熙帝颁布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也即“湖广填四川”。
再之后又经历中华民国和抗战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虽版图和行政级别略有变动,但“四川”却一直沿用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