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变2援建之变54公里重庆路串起
“我们门口这条路是‘5·12’地震之后,重庆给我们援建的,所以就叫‘重庆路’,每年春天沿线全是花,非常漂亮,赏花节市上都搞了六届了。我们客栈在赏花节期间靠接待客人和卖特色竹艺品,两个月就有20万元的收入。”今年4月26日,走进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客栈老板张玉秀对于重庆的援建,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
“黄金走廊”
“重庆路”两旁绿树成荫
在崇州,提及全长54公里的“重庆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年12月开工,仅历时一年便建成通车,这也是所有援建项目中投资最大的项目。
“重庆路”,犹如一条蜿蜒不绝的丝带。包括怀远、王场、白头等在内,崇州在地震中受重创的7个乡镇,被串联在了一起。
如今,“重庆路”已被崇州定位为致富之路、发展之路。相关说法,更是被刻在了《建设简介》的碑文上。
今年4月27日,道路两旁,被压弯了腰的菜籽,预示着今年的丰收。虽为二级公路,但“重庆路”却是高规格,按照高速公路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来打造。
“重庆路”的连通,有力促进了崇州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惠及周边10万群众,不仅成为一条生命通道,还是开发沿山旅游的黄金走廊,更成为老百姓致富的康庄大道。
目前,“重庆路”已成为崇州发展全域旅游,振兴乡村的主轴线。
崇州借力“中国最美乡村公路”品牌,串联着青城山、街子古镇、花果山、白塔胡等著名旅游景点和十多个花园般的受灾群众永久安置点。
至今年,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四川省自驾赏花节,极大带动了沿线乡镇村落的乡村旅游和古镇旅游。
特别是道明镇的竹艺村,从川西林盘治理入手,实现了非遗竹编、川西特色建筑、当地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崇州乡村振兴的示范。
赏花节期间,前来崇州的旅游人数逐年攀升,由第一届的超过万人次到去年的万人次。今年,赏花节期间全市旅游人数万人次,旅游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52%。
个援建项目
重庆援建的安置点三当年,在中央决定开展对口援建工作后,重庆主动请缨,承担起对口支援四川省崇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为全国受灾省市和西部地区省市中,惟一一个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
在崇州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一本《我们是一家人》的书本中,详实记录着重庆的这一功绩。
3年时间,重庆累计实施个援建项目,建立了2个对口支援发展基金,顺利实现了17亿元的援建实物工作总量目标。
除了公路、医院、敬老院,还给崇州带来了幼儿园、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及众多的智力援助项目。
在教育卫生方面,圆满实现了“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屹立城区永医院,涉及床位张。
医院办公室主任王礼莎说,重庆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援建,让医院硬件至少提前发展了15年。“重庆援建给我们的化学发光仪、四维彩超、核磁共振、海扶刀等,医院才有的高精尖设备。”
援建期间,更是为崇州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35岁的甘红霞,重医医学硕士毕业的她,如今早已是主管护师。
“大重庆”帮“小重庆”
依傍“重庆路”发展的农家乐
崇州曾叫崇庆,与“重庆”谐音。因此,两者被称为“大重庆”和“小重庆”。对口援建,则是让两个在历史上有着渊源的城市,手挽手走到了一起。
“汉唐书院”式的崇州市图书馆,藏书12万册,内设10个功能齐全的厅、室,已成为崇州文化的新亮点。
9个标准化文化站、5所童话般的幼儿园、全市广电恢复项目的建成,及2所乡镇小学的配套完善,极大地丰富了崇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7个标准化农贸市场重建项目,为社会提供了个就业岗位,为10多万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
9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3个场镇整治项目的投入运行,让乡镇街道整洁优美,面貌焕然一新,让10万群众从中受益。
4个农村水厂及供水设施恢复建设项目,让3万多老百姓摆脱了饮水不安全的困境。
用崇州怀远镇三官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勇的话说,如今无论是环绕古镇清澈的潺潺溪流,还是受灾群众安置点甘甜的自来水,都有重庆人的影子。
5座乡镇标准化敬老院让1名老人老有所养;5个乡镇农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让上万群众受益;近公里村道、15座桥梁的恢复重建方便数万人出行……
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并举。
重庆援建在输血的同时,着眼长远,为崇州开展卓有成效的智力帮扶,先后派出医护人员、教师、警察、规划、测绘人员、志愿者等近人到崇州开展智力帮扶。
迄今,为崇州培训了医务人员、师资、环保技术等骨干余人次,为崇州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岷江长江,一脉同源;对口援建,恩情永远。在67万崇州儿女心中,万重庆人,是恩人,更是亲人。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林利实习生郑成林/文钟志兵/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