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造福千秋万代
都江堰
都江堰始建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至今还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不是靠堤坝的修建进行引水,而是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开凿渠道进行分流水量,达到防洪灌溉的目的。李冰父子奉命修缮水利,仅仅凭借当地的人力物力便完成了这一壮举,至今都被人铭记,当地直到现在还留有着李冰的雕像,而都江堰也成了千百年来的一道奇观。
当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试图将岷江水流进行分流,以改善当时巴蜀的环境,把当地洪涝泛滥的恶劣环境改造成一片富饶的平原。李冰父子计划把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在实现分洪的同时也能灌溉良田,一举两得,也是当时的这一措施,才有了今日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也使得成都平原在秦国日后称霸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也奠定了此后成都平原的重要军事和经济要塞的战略地位。
郑国渠
战国时期,郑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余里,灌溉沿线的万亩田地。
一开始郑国渠的修建是郑国为了使秦国疲惫无力攻打别国的缓兵之计,秦国采用了郑国的建议在关中进行了修建,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后来郑国的计谋被识破,但秦国依然坚持了下来,修建结束以后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粮食产量,反而使得秦国更加的强大。郑国渠大大促进了当时关中的农田水利,而且也开创了引泾灌溉的先河,对后世的水利工程修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灵渠
灵渠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尽快掌控南方地区,命人在兴安境内湘江和漓江修建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有些地方水位不高,人也可以通过,不仅方便了运输物资,也方便了当地人们和
当时负责征战的士兵渡过,大大加快了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而且在后期灵渠也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的两大水系,从秦朝开始,灵渠对统治者巩固对南方的统治,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秦渠与白渠
秦渠相传因为是秦朝开凿而出名,它也成为北地东渠,主要是将黄河水引到陕北、宁夏等地区,用于灌溉农田;这也是秦朝为了巩固自身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当时西北匈奴可是凶名显赫,秦长城的修建也是为了抵御他们的侵略;而宁夏平原一带更显得尤为重要,是秦以及汉,或者说是西汉抵御匈奴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它的水利修缮,让当地富起来达到强兵的目的是必不可少的。
白渠建于汉武帝时期,是当时的大夫白公建议修建的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水利工程。该渠在郑国渠的南部,走向大体相同,白渠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白渠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
龙首渠与坎儿井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在汉武帝时期修建成功。这是一条引入洛水的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因为渠道所经之处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于是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松垮的山脉,得以成功引水。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西汉时期在西北地区建成。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将冰山融雪的水通过暗渠引到农田内灌溉,缓解西北地区缺水的现象。坎儿井的的建成加快了汉武帝开发西北地区的进程,同时也让西北地区富饶起来,通过移民和修渠屯田让当地成为抵御匈奴的有生力量,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使用至今;同时也是现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时期建成京杭大运河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加强了统治者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它沟通了各大水系,以东都洛阳为中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