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眉山人的母亲河岷江
都说“岷江是眉山的母亲河”,而那些曾经遍布眉山四境的码头,则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者。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眉山人在这些码头之上,与岷江相依相存。人们在这此登船远渡,驶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散播着千载诗书城的美名;人们在此辛勤劳动,卸下一箱箱的物资,营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座城市的枢纽,码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撑着眉山的繁荣发展。
当然时代在前进,城市在发展,随着陆路运输网的全面铺开,曾经繁华的码头逐渐丧失其功能性,有的成为了风景旅游点,有的则已然消失了。
昔日码头之上的生活场景,成了老一辈眉山人心中的记忆。当然,这些记忆并不会就此逝去,如今,随着岷江航电工程的修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沉寂多年的岷江水运又将繁忙起来。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千里岷江潺潺而来,穿越历史的时空,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思。这一首苏轼的《送杨孟容》流传千年,诗中玻璃江就是岷江在眉山境内的一段,甚至在宋代,用岷江水酿的酒还叫玻璃春。想来,玻璃江作为岷江的别称已沿用千年,且深深地烙印在眉山人的心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岷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古称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岷江从川藏边缘的雪山出发后,一路劈山开岭进入成都平原,自然分成府、南二河,这两条河恰恰在彭山县江口镇外汇合,形成下段岷江。合流之后的岷江流经眉山市的彭山、东坡区、青神三个区县,纵贯眉山南北,出眉山后,岷江直奔乐山、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从岷山山脉和邛崃山脉之间一路由北向南走来,落差都很大,波涛汹涌,到达成都平原之后,落差小了,水面出奇的平静,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帮助,这条江就显得更加温和了,特别是在眉山境内蟆颐观附近的那一段,冬天水平如镜,清澈可见江底,因而有了玻璃江的美誉。
因为岷江,成都平原的多万亩耕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而地处成都平原腹地的眉山,更是饱受岷江的滋润,成为了天府之国重要的鱼米之乡。
据史料记载:中唐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修建了通济堰,堰水灌溉眉州彭山县近四万亩,眉山县近三万亩共近七万亩农田;章仇兼琼还在眉山修建了蟆颐堰,南宋眉州知州魏了翁又加以疏浚,堰水灌溉眉山县、青神县农田七万二千四百多亩。通济堰、蟆颐堰满足了眉州平坝、阶地十多万亩农田的用水需求,对眉州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两条堰都是引用的岷江里的水。
岷江不仅滋润了眉山这片土地,更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据史书记载,早在几千年前,蜀地的先民就围绕着岷江聚居起来,直到现在岷江边上还有不少的场镇,就连我们的眉山城也是一样。“老眉山有城墙,城外有条护城河,宽约两丈,深有丈余,绕南、北、西三门,东门护城河则用岷江水代替。”据《眉山县志》记载:五代时期,有位名叫山行章的眉州太守,集中了眉山、彭山、青神、丹棱、南安(今夹江县)五县之力,修筑了毗邻岷江的眉州城,且一直延续至今。
李继军/摄
眉山与岷江相亲的城市格局延续了千年,要知道,在古代,岷江的脾气远不像现在这样可控,江水四溢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但眉山人依然没有畏避,反而一如既往的沿河而居,并历经风雨不改初衷。
其实,岷江对于眉山、对于四川来说,不仅仅是起到了滋润灌溉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眉山、乃至四川的交通“大动脉”。正因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岷江堪称四川的“黄金”水道,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先秦时期,秦国的统治者就懂得了岷江的重要性,在统一吴楚之地时,就首先占领了巴蜀之地,利用天府之国的丰富资源,实现以战养战策略,然后再派军队通过岷江,进入长江,顺势攻占吴楚之地,征服割据政权。而唐代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就在其著作《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中说明了岷江对唐代政治的重要性:“惟蜀雄都,控引吴楚。”意思就是说,四川成都是重镇要地,通过岷江水道,制约着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实,岷江不仅在军事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也同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古时候,朝廷派到成都地区的官员,大部分都会通过岷江到达。嘉祐四年十月,苏轼与弟弟苏辙服母丧期满,与父亲苏洵再度出蜀,也是走岷江水路出川的。他们从眉山王家渡下船南行,经戎州、渝州、涪州、忠州、夔州,次年正月,由江陵出发改行陆路,于嘉祐五年()二月抵京师开封。这一趟费时四个月的旅途,三苏父子一路上写了不少诗歌,后来汇编成了《南行集》。
由此看来,岷江不仅在军事、政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眉山的文化传播更是功不可没。仅在两宋时期,眉州便出了八百多位进士,他们登船远渡,将眉山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因此,才有了南宋诗人陆游的名言:“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周勇/摄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年代毕竟是短暂的,和平时期的岷江担负着大量的运输任务。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座大都市,其居民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以及各种蔬菜都大部分由周边地区供给,而它也为周边地区输送布料等生活用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眉山主要为成都提供大米、蔬菜、以及烧火用的木柴,乐山则为成都供应盐、酱油等生活用品,而这些货物都要通过岷江运送,而眉山就是上达成都,下达乐山一带重要的中转站。
据当时的船工回忆,过去岷江从成都九眼桥下水,快的时候,当天可到眉山彭山一带,第二天就可以到达三江汇流的嘉州。快速方便的水运,让岷江在眉山境内形成了不少的码头,主要以货运和客运码头为主,眉山地区的行人和货物都可以在眉山东门码头上船,而王家渡就是眉山境内最有名的客运、货运码头。
眉山境内岷江沿岸的码头大部分依附于沿江的场镇,这样主要是方便船工们装卸货物和为船工们休息。仅从东坡区来看,岷江边上依附于场镇建设的码头就有太和、牛路口、眉山、张坎、太平等码头。这些码头都十分繁华,过去眉山城外安澜门(东门)外就是一个码头,平时每天停泊的大木船,多达两三百艘之多,一早一晚,这些大船,都升起风帆,于是浩浩岷江上千帆竞走,江鸥点点,蔚为壮观。
这样繁华的岷江水运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眉山水路运输逐渐让位于陆路运输,加之岷江河道整治,这些码头逐渐冷落,所以现在的人对过去的码头已经知之甚少。虽然,岷江上繁忙的水运已经不在,但眉山人没有忘记过水运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投资省、污染小等优点,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让这条沉寂多年的黄金水道,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正在陆续建设的岷江航电工程,或将再现曾经繁华的岷江水运。
来源:微东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