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成都平原稻作文明起源地焕发现
新华社成都9月23日电(记者李倩薇、童芳)23日,秋分时节,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天府农业博览园拉开序幕。
距离主会场9公里的宝墩遗址展馆,坐落在一片金黄的稻田之中。
图为掩映在稻田里的宝墩遗址展馆。新华社记者李倩薇摄
在宝墩遗址展馆内,陈列着有年历史的碳化稻谷、黍、粟以及古代先民使用的陶器等等。其中一块陶器碎片上,清晰地刻画着稻穗的花纹,还有不少陶片刻有绳纹、水波纹,将农耕文化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唐淼说,年,宝墩古城还发现了中国西南地区迄今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证实这里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宝墩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原”了年前宝墩先民的生活:他们住的是“竹骨泥墙”的小屋,用的是设计精巧的陶锅、陶灶,以稻米为主食,并且开始饲养家猪等牲畜。周围茂密的森林还为先民们提供了蔬菜、果实、调味品以及建筑材料。
“宝墩古城考古发现勾勒了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唐淼说。
宝墩遗址展馆内陈列的已有年历史的稻谷。新华社记者李倩薇摄
宝墩遗址展馆内陈列的稻穗纹陶片。新华社记者李倩薇摄
如今,宝墩古城采用原址保护的方式,遗址大部分文化层在耕土层之下,因此村民们可以继续在原地耕作。
宝墩遗址所在的新津区延续了稻作传统,新津区宝墩十万亩现代粮油产业园区是成都市规划的“天府粮仓”的“十园”之一。新津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累计培育家庭农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
收割、脱粒、归仓……秋分前后,在宝墩遗址附近,现代化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今年,新津区9.04万亩水稻田的机械化收割率已达99%。
这些丰收的稻谷通过收割机自动装入转运车,然后就近运送至数百米外的烘干中心。记者在烘干中心看到,卡车正源源不断地将稻谷运进来。烘干中心的负责人、汪氏家庭农场的职业经理人游静说,这个烘干中心每天能处理近吨稻谷,预计要忙到10月底收割季结束。
9月初,收割机在宝墩镇的稻田里收割稻谷。(新津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9月20日,丰收的稻谷被运送至烘干中心。新华社记者李倩薇摄
“我们农场已经实现了水稻的耕种、植保、收割、烘干全流程机械化。”游静告诉记者,除了机械化工具,当地农民还有了智慧化“新工具”——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情况,以及田里缺不缺水、土里缺不缺肥。
“这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田地里的智慧终端和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实现实时监测土壤、空气和病虫害等情况,从而指导农民合理进行耕作以及精准施肥,对土壤更友好,让粮食更安全。”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成都区域经理李龙说,这套智慧化系统已经覆盖成都市约2万亩的田地,供农户们免费使用。
新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童皓说,尽管遭遇高温天气,今年依然算得上是个丰收年。“高温期间,新津区农业农村局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水稻抽穗扬花期,农户保水到位,优质稻亩产预计在到公斤,与去年基本持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