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川江记忆,曾经门泊东吴万里船,如今两
泸州不叫江城,却在沱一桥往钟鼓楼的方向有一个地名,叫做“江城”。其实,沿江的城市都可以叫江城。江边有城,是一种福气,因为山管人丁水管财,山水之城必定人丁兴旺发达。靠山靠水吃穿不愁,当然并不是不劳而获,你看看历朝历代的江阳儿女,虽然好吃得多,但是懒做得少,幸亏老泸州人是这样,不然,这个城市怕更恼火。
自身看起来得天独厚的很多优势,实际上很长时间被一些局限了发展,但是都还在进步,我觉得挺厉害的,我佩服老一辈人的泸州人。所以我常常反思自己努力不够,方向不对,所以不断调整,永不服输。当然这也是自己给自己鼓劲,为的是不松那口气,我也相信佛考一炷香,人争一口气的道理。
而泸州,这座水上城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它本有的魅力了。
谁也不曾想到,靠水运兴发的城市,最终因为交通限制了一些发展。你不能把这些放大了说,说这话那就是人穷怪屋基。再说了,泸州这个地方虽然是四线城市,其实很多人过得很滋润,特别是那些有保障进了保险柜的人士,那就是当年祖坟埋好了再加上后天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的结果,当然其他因素咱也想不出来,为啥要扯这么一段无厘头的话,你看吧,能明白的自然会懂。我花了时间写东西,每一句都不是废话。今天谈川江记忆,主要还是泸州的,他这个记忆可是有些年头了,上千年不说,八百年是足够的。
唐宋是一个分水岭,特别是到了南宋,泸州古代称江阳的地方,一下子成为了全国的纳税大户,为什么呢?也是因为航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唐朝的李白有人说好幻想贼浪漫,但是李白的诗其实大多数是大实话,比如一首《蜀道难》出入四川的艰难描写得让人胆战心惊,事实上他一点没有夸张,古代走蜀道可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好在老天爷还给了川江水路。
然而你以为老天爷给你水路就是恩赐你了吗?我觉得巴蜀人可能是后妈生的,要不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急流险滩和两岸的崇山峻岭同样被人们叹为“绝地”。
川江道上多险滩,百转千折鬼门关。
即便如此,巴蜀儿女从来没有因此而屈服过,而位于这段流域的泸州人同样如此。
在元朝,据《经世大典》记载,当时四川行中书省所辖驿站48个,水站84处。四川水路交通已远远超过陆路,四川与中原的交往,其主要交通路线已由陆路转移到水路,即沿川江顺流而下。
由此,川江航运水道成了长江沿线省区物产流通的黄金水道。
而历史上,泸州之所以有“金泸州”之称,还有“谁得泸州,谁就占据西南天时、地利”之说。就是因为泸州凭借沱江、长江水运,因水而立,因水而荣。千百年来,乐山、自贡的盐,内江的糖、资中的粮食经沱江运往泸州码头,又从泸州转口运往重庆、宜昌、武汉等地;金沙江、岷江的木材、煤炭,滇东的矿产铜、铅、茶叶、土特产,从永宁河运往纳溪下泸州中转。岁岁年年,商贾云集,市井繁荣,泸州成为云贵川交汇处的商业大口岸。
直到民国时期,泸州也是仅次于重庆的川东南的重要码头港口城市,更为抗战大后方和运送军需物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即便动荡的岁月里,泸州航运事业也没有拉垮过。反而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陆地运输无论货运和客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市场经济冲击下,航运企业转型不够,才最终成为鸡肋,如今唯一还剩泸州港口,也算是一种安慰。
然而这些是川江记忆的大历史,老百姓对川江的记忆则更丰富并且充满了感情。
那时候,与川江亲近的方式很多,游泳,钓鱼,打鱼,横渡,以及其他的游玩,再到后来成为城市新地标休闲场所,喝茶、游乐、吃鱼等等,这些都曾经伴随了几代泸州人一起成长。
即便泸州如今码头已经停止不用,滨江路还在延续它的作用,城市的裙边彩带非他莫属。
只是今天我们很多东西已经无法看见,只剩下回忆,我想应该写一部关于泸州川江历史的书,或者能留住它们的只有文字和少量图片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04.html